关系思维的4代版本
在「展开销售式对话」中,我们谈到了销售思维的4代版本,其实它本质上是关系思维的层次:
关系思维 | 思维特征 | 价值-价格区域 | 业务体系特征 |
---|---|---|---|
1.0:色狼思维 | 过度自我、强力推销 | 低价值区域 | 大头症 |
2.0:好人思维 | 服从规则、满足要求 | 中、低价值区域 | 虚胖症 |
3.0:医生思维 | 解决问题、治病救人 | 中、高价值区域 | 健美先生 |
4.0:倒追思维 | 高价值、高诱惑 | 高价值区域 | 健美先生 |
要建立对客户关系的洞察力,你需要站在4.0的高度。
低价值感的追求心态:好人与色狼
大多数人、大多数企业,本能的有两种典型思维方式:
- 色狼思维(过度自我、强力推销)
- 好人思维(服从规则、有求必应)
这两种思维,都是在追求他人,是屌丝心态的反映。
所谓屌丝心态,实质是低价值感的思维。对内,觉得自身缺乏价值感,无足轻重;对外的行为上,又往往做的是廉价的事情。例如「色狼」的强行推销,「好人」的有求必应。
因为行为的价值很低,反过来又加剧了自我的低价值感。
这种对自我认知的廉价感,导致他们在和客户关系中,有意无意的,都表现出低价值感的追求心态,非常难以改变。
倒追思维: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
倒追思维,与之相反,是基于高价值感的思维方式。
倒追思维,概括的说可以归纳为「一个中心,两个基本点」:
- 一个中心:赢得人心
- 两个基本点:高价值、高诱惑
有强烈倒追思维的人,对内,认为自己是有高度的价值的,因此内心有安全感。对外,关注于做对自己、对他人有高价值、高诱惑的事情。而这反过来又会提升自身的价值,从而强化对自我的高价值感认知。
因为有高价值感和安全感,更倾向于平等尊重、双向选择的关系,而非低价位的去追求、推销。
在iPhone4发布后,发生了天线门事件,也就是部分手机信号的丢失问题。
乔布斯在回应这个事件的时候,有一段关键的话:「我们不完美。手机不完美。我们都知道这一点。但是我们想要让用户满意。」
他表示,如果有人不满意,可以退货或者免费获得苹果提供的胶套。结果,iPhone4的退货率只有1.7%,还不到iPhone3GS和大多数其他手机退货率的1/3。
大家可以体会一下,这4个简洁的语句,背后的那种不卑不亢的心态,以及体现出的自身的高价值感。
而大多数时候,企业面对危机,要么是色狼式的(我们没问题没错,或者都是临时工干的);要么是好人式的(各种道歉认错表示将来不会再犯)。
要打造让客户倒追的营销,首先要从改变思维开始,从色狼思维、好人思维,进化到倒追思维。
倒追标杆:苹果与保时捷
2007年到2008年,我帮助保时捷培训中国区的经销商。在两年的时间里,我拜访了中国的所有保时捷中心,除了培训,也帮助保时捷中心改进服务流程。
那正是保时捷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的两年,客户对这家传奇品牌充满了热情,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。这段经历,让我有机会近距离观摩、研究这家公司。
我的一个感悟是,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公司,是在追求客户。而少数的顶尖品牌,他们做到了让客户倒追。
也就在iPhone发布会后,乔布斯再度封神,苹果也一路走上万亿美金公司之路。
这两家公司,成为了研究「让客户倒追」品牌的绝佳样本。
在研究过程中,我发现苹果和保时捷,有很多相似之处。事实上,乔布斯也把保时捷,作为一个学习的榜样。
顶尖产品:高价值与高诱惑
苹果和保时捷,他们的产品,有两个共同点:第一眼看上去,就感觉很性感,有高度的诱惑;而长期使用下来,功能出色体验到位,有高度的实用价值。
打个比方,这就像一道菜,吃起来味道好营销高,这是高价值;闻起来就很香让人渴望品尝,这是高诱惑。
这两家公司,是同时兼顾感性吸引力,和实用价值的。
有时候,人们认为保时捷是奢侈品牌。其实保时捷的定位,是「Every day sports car(日常乘用跑车)」,还是定位于实用工具。但是,它是具有高度感性价值的实用工具。
同样的,苹果也是如此。
曾经我看过一个保时捷的客户访谈,里面有客户说:「从理性的角度,我们未必是需要它;但从感性的角度,我们想要它。」
- 有实用价值,让人需要;
- 有感性诱惑,让人想要。
苹果与保时捷,这两家公司,他们的产品,往往是既能满足人的「需要」,又能让人的「想要」。
聚焦与穿透
苹果和保时捷公司,有着少而精的产品线。
在iPhone发布的时候,去逛手机柜台。几乎所有的品牌,柜台上都密密麻麻,摆着很多款,简直让人看得头晕眼花。而苹果,只有一款,静静的摆在柜台上,有种杀气。
乔布斯回归苹果之后,当时苹果电脑有很多产品。例如针对企业用户的,就有各种型号。乔布斯先对产品线做了大手术,砍掉绝大多数电脑型号。
在《乔布斯传》中说:
几个星期过去了,乔布斯终于受够了。
「停!」他在一次大型产品战略会议上喊道,「这真是疯了。」他抓起记号笔,走向白板,在上面画了一根横线一根竖线,做成一个方形四格表。「这是我们需要的,」他继续说。
在两列的顶端,他写上「消费级」和「专业级」。在两行的标题处,他写上「台式」和「便携」。他说,他们的工作就是做四个伟大的产品,每格一个。「会议室里鸦雀无声。」席勒回忆说。在9月的董事会上,乔布斯介绍这个计划时,现场同样鸦雀无声。
一开始董事会并不接受。他们告诉乔布斯这是在冒险。「我能成功。」他回答。董事会从来都没有投票赞成过这个新战略。但乔布斯说了算,他就往前冲了。
结果,苹果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突然高度集中在四个领域。专业级台式电脑,他们开发出了 Power Macintosh G3;专业级便携电脑,开发出了 PowerBook G3;消费级台式电脑,后来发展成了iMac;消费级便携电脑,就是后来的iBook。
关于苹果,段永平说:
苹果单一产品的模式实际上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最高境界,以前我大概只见到任天堂做到过(sony的游戏产品类似)。单一产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处:
a.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将产品做得更好。比较一下iphone系列和诺基亚系列(今年要推出40个品种)。苹果产品的单位开发成本是非常低的,但单个产品的开发费却是最高的。
b.材料成本低且质量好, 大规模带来的效益。苹果的成本控制也是做到极致的,同样功能的硬件恐怕没人能达到苹果的成本。
c.渠道成本低。呵呵,不是同行的不一定能明白这话到底有什么分量(同行也未必明白),我是20年前从任天堂那里学会的。
保时捷在上个世纪,基本上就是911产品线打天下。直到世纪之交的卡宴,把保时捷推向了一个新的市场。卡宴成功后,再到4门跑车。
我想「少而精」这两者,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。要打造精品,就必然要聚焦,不能铺开大摊子,平均用力。什么都想做好,最后就是什么都做不好。
因为聚焦,所以最终才能打造出有穿透力的产品,直击客户的内心世界,引发口碑传播。
这种「聚焦与穿透」,从销售和产品的角度,也引出一个问题。就是很多好人,老是想着满足客户的这个要求、那个要求。结果就是,功能加了不少,免费服务做了很多,然而精力分散,啥都没做到「穿透效应」,结果啥都没搞定。
高端品牌,不做低价值感产品
我们把价格分为高中低三档,价值分为高中低三档,就会产生一个九宫格的矩阵:
在左下角,「低价格-低价值」区域,是典型的大路货。
而对于苹果、保时捷这样的高端品牌,他们的营销,要确保在客户心目中的定位,是在上面三个。也就是无论价格如何,都要保持客户心目中的高价值感。
例如苹果的iPhone,在手机里是在高价值-高价格区间。
而在iPad刚出来的时候,非常惊艳,但价格却很低,属于高价值-低价格。甚至连华强北的攒机商,都倒吸了一口冷气。因为他们如果来攒机,攒出来的价格都要高于iPad的售价,而iPad的价值要高很多。
这样一来,苹果在平板市场上,就有效的阻止了竞争对手的进入。
要保持品牌的高端,就不能做让用户感觉低价值感的产品,哪怕是免费的。
就像保时捷,如果要送客户礼物,哪怕是免费的,也不能随便糊弄。因为即使免费,依然是代表着保时捷的品质。
当然,企业还是可以提供低价格甚至免费的,关键是同样,要让用户有高度的价值感。
销售思维与价值-价格区位
前面我们讨论了4代销售思维:
同时也讨论了价值-价格矩阵。
那么,他们的关系是什么呢?
倒追思维,对应着在高价值区位上的营销;而色狼思维和好人思维,典型的对应着低价值-低价格区域的营销。
在大路货的营销上,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强力推销(好人)和有求必应(色狼)的丰富案例。
而且思维和营销区位之间的关系,是互动的。例如为什么卖大路货,要一会好人,一会色狼呢?因为大路货缺乏价值啊,这种低价值感导致强烈的追求心态,希望客户买单。于是两种手段都用上了,哪种不管用就换另一种。
而因为一直在追求客户,这导致自身价值感更低,就形成了恶性循环。
反过来,如果一直做高价值感的产品,对客户有主动权,那就更强化了自身要做高价值产品服务的心态。
业务体系的3个基本功能
一家公司的业务体系,有三个跟客户相关的基本功能:
- 销售
- 关系
- 产品/服务
而销售思维,往往决定了这三者的结构特征。
色狼思维驱动的业务体系
在色狼思维驱动下,企业业务通常呈现「大头症」。企业和员工的注意力、资源在「销售」上,过度集中。而对于客户关系、产品和服务,却是缺乏投入。
比如靠各种推销电话吃饭的公司,往往就是典型代表。
好人思维驱动的业务体系
在好人思维驱动下,企业业务经常呈现「虚胖症」。
看上去,在关系、产品/服务上投入了很多资源,例如:
- 白干活:为了拉关系请客吃饭、各种免费帮客户干活
- 功能堆砌:客户要什么功能,就在产品里面加什么功能
- 人工弥补:对产品不满足客户需求的,各种提供人工服务,快速响应
然而,这些事情往往消耗巨大,却价值低下,难以创造出高吸引力。
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,「好人」常常把「客户要求」,当成「客户需求」。
福特汽车创始人,亨利·福特说:「如果我问人们想要什么,他们会说更快的马」。
在「好人思维」驱动下,即使企业100%的满足了客户要求,还是低价值的,因为缺乏自己的主见,没有深度把握需求的意识与能力。
中端陷阱:功能臃肿与踩踏效应
有次我跟一家公司的合伙人聊天,他们公司做针对企业的培训。
我听了一下他们的产品和定价,说觉得这样有点低。后来产品负责人也跑过来问我,说徐老师这个是怎么理解。
我就跟他们画了一下九宫格,问他们:「你们觉得自己的产品,在哪一个区位」。
产品负责人想了想说,老板怎么想我不清楚,我自己的感觉是,应该是在「中价格-中价值」区域。
好啦,这就有问题啦。
通常来讲,很多公司起步,一个基本心态就是「卖便宜」才有人买,往往从低价格起步。起步之后,自然的想法是要提升价格,为了提升价格也会去考虑提高产品价值。
但大多数人,本能的不会去想要做行业的顶尖产品和服务,占据「高价格-高价值」区间。又要往上走,这样一来,最普遍的就是会有意无意,进入「中价格-中价值」区域。
然而这个区域,却是最尴尬的。因为价值感普通,难以吸引到高质量的客户群体,竞争又激烈,缺乏定价权,因此缺乏利润空间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更好的卖产品。企业往往有种本能,就是既然价值不高,那就再多加几个功能,多送几个服务嘛,不就更有价值了嘛。
例如这家培训公司,他们卖给企业老板的课程,同时要送5个对一线员工的培训啊等等,一啪啦的东西。
这种「卖一个,送很多」的营销策略,本质上往往是低端的,色狼和好人思维的投射。
大家如果关注顶尖品牌,通常他们是会不给用户那种「买一送n」的营销的。这容易导致产品的廉价感,很容易给客户感觉,企业是在追求他们,严重损害企业的价值感。高端品牌,应该是让客户感觉至少是平等,而且在某些方面要高出客户的感觉。
那么,既然加了几个功能,送了几个服务,那么功能总要有人来研发把,服务总要有人来交付把。现有的人不够啊,怎么办呢,招人把。于是团队就膨胀了。
然而,产品功能多、附加服务多,这样的后果就是,可能啥都没干好,大家还都非常忙。例如管理层,忙着应付铺开的摊子已经不可开交了。
看上去一堆功能、一堆服务,没啥惊艳能打动客户的。
免费的、附加的功能和服务客户要不要呢,很多时候也就要了。但也没啥影响。
而且,向客户提供的功能越多、服务越多,从营销层面,单纯的让客户理解这些东西,就挺困难。同样是缺乏聚焦的问题。
例如现在很多产品,功能特性一大堆,企业营销也缺乏重点,就一啪啦把产品特性全堆上去给客户看。客户一看就头疼,看不懂。那怎么办呢,咱们讨论点容易理解的把,你们价格怎么样啊?还可以送什么服务啊?
好啦,好人式销售和企业一听,客户问我们要服务啦,又开始铺摊子。
而因为难以面面俱到,往往这些新功能、附加服务的质量并不高,不能给客户高度的价值感。于是,这又反过来坐实了在客户心目中的中低端形象。
敢想与敢做
分享了九宫格概念之后,产品负责人问我:如果要进入高价值-高价格象限,该怎么做呢?
我说,基本思路是,先把现有的产品,价格x2,你看看应该怎么设计产品和做销售。
例如,他们有面向一线员工的公开课,定价4000/人左右。那么,如果把这个变成8000、10000呢?
我这样说,人本能的反应就是「不行啊,你觉得我们定个5000块怎么样」。
我说不行,必须是8000+。
然后对方回答,那我们可以做面向老板的课程,一万块还是便宜的。
你看,他本能的就是在考虑「便宜」,而不是「价值」,这是屌丝心态的自然反应。
问题是,老板课程和一线员工课程,都不在一个产品品类里面啊。所谓的高端,是在同一类别的比较。
所以我说:「必须在原有产品类别上提价」。
他们会本能的觉得「那不可能」,这就对了。就是要让你先定价,定到一个高端的、你觉得不可能的价格,进入高价值-高价格区位。
这个目标定得高,那么他们的过程质量、体系质量就必须要重新重建了。例如现有的产品概念、销售模式可能都跑不通了,那就逼迫他们跳出现有的思维限制。
爱因斯坦说:
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,因为知识是有限的,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,推动着社会进步,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。
如果你都不敢想,那么又怎么可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呢?
大多数销售和企业,遇到客户抗拒犹豫,本能的就想着「如何降价卖出去」。却很少有人会想「如何把价格提高一倍卖出去」,其实可能后者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。
根深蒂固的好人思维:服从规则
「想都不敢想」,这又是好人思维的反映。
对我们大多数人,好人思维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。本质上,这是一直以来,社会教育的结果。
我们在学校里,可能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「要听话」。家长表扬小孩,「这孩子乖」往往是一个常见的说法。
这些意思都是「要服从规则」。
而想象力和创造力,很大程度上是不拘泥于现有规则的结果。所以,小孩刚开始往往有创造力和想象力,上学了往往就逐渐消失了。
而让客户倒追的公司,往往他们是规则的制定者,而非服从客户。例如苹果公司,开创了智能手机的新时代,影响了一大堆企业的交互设计、供应链管理、产品理念等等。
乔布斯和苹果,是领导者,是制定规则的人,而非服从客户的人。
倒追思维驱动的业务体系
而倒追思维驱动下,业务体系呈现为结构健康、高质量的正金字塔。
让客户倒追的品牌,他们资源投入的重点,是下盘结实,在产品和关系上用力。
例如乔布斯时代的苹果,在产品上打造出革命性的iPhone,在客户关系上,建立了高度的体验、信任和价值感。因为有这两者作为基础,往往不用刻意销售、或者只要在销售上轻轻用力,就可以达成目的。
当时,大多数IT产品的专卖店,重点是推销。而乔布斯决定开设苹果专卖店,他的重点是「建立关系」。
在苹果专卖店里,没有拥挤的柜台,桌面上摆着苹果的产品,产品之间间距很大,同样的,桌面之间的间距也很大。这样可以让用户充分的体验产品,而不是创造成交的紧迫感。
同样的,苹果店员的主要任务,也不是推销,而是帮助来客体验产品、解决问题。
让客户对产品有充分的体验、帮助客户了解产品的功能和价值,这些,是在推动建立客户与产品的深度关系。
同样的,乔布斯时代的发布会,重点也不在于直接推销,而是给用户深层次的体验。这不仅仅是产品层面,而且也包括情感上的深度链接。例如用户以「成为苹果用户」为荣,这是深层次的关系。
在保时捷,有句话「最好的保时捷销售,就是保时捷汽车」。也是把「让客户充分体验」,例如试驾,作为核心的营销环节。
当然,这种通过体验建立深度关系的基础,还是他们在产品上的用心。在产品优质的情况下,本身只是让用户有充分体验,已经构成了强大的成交动力。
与之作为对比,很多企业严重依赖于电话销售。往往是客户根本就没有跟企业、产品建立什么关系链接,甚至对产品感觉都没有,就强行推销。哪怕看上去天天卖,效果也就那样。
这里,营销的悖论就出来了:越在「卖」上花力气的企业和销售,往往卖的越差。反而是在「产品」和「关系」上下功夫,最终容易销售。
色狼式的销售思维,强调「坚持就是胜利」,要求努力推销。然而,上述悖论导致,他们的努力往往是白费力。
品牌,代表了关系的质量
2008年12月,我在斯图加特的保时捷总部出差。
当时我去逛了保时捷的博物馆,想着顺便买个东西送人。
我看到一个文具夹,觉得不错想买,一看售价,大概是700欧。那时候欧元汇率大概是1:14左右。
我第一感觉是「我靠,文具夹还要1万块了,疯了」。
然后冷静了一下再看了看,觉得「因为有保时捷的logo,所以貌似一万块也有合理性嘛」。
虽然最后还是没买。
但我琢磨了很久这件事,你说如果是保时捷汽车,因为保时捷本身是做这个的,相信他们的品质,容易理解。
但是文具夹这种东西,又不是他家业务,为啥卖这么贵呢?
其实我为什么要买呢,还不是觉得有保时捷这个logo,送人挺得体。
这个品牌,就代表了卓越的品质。他是保时捷跟市场、客户长期关系的沉淀。
再比如乔布斯时代,买礼物不知道买啥,买苹果就没错,哪怕是自己没用过的新品。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关系的反应。客户对品牌有几乎无条件的信任、有高度价值感。
业务体系:3个倒追的统一
让客户倒追的业务,最终体现在3个部分:
- 让客户倒追你的销售(极速成交)
- 让客户倒追你的关系(深度关系)
- 让客户倒追你的产品和服务(卓越产品/服务)
这三者共同作用,塑造出高价值定位,也就是在价值-价格矩阵的上方区域。
这也意味着,哪怕单纯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,也未必能够在客户心目中树立高价值感。
例如企业用色狼式的方式去推销,哪怕是一流产品,客户首先感觉企业的价值感低,也未必愿意再去了解。
对价值的思考
有本销售故事小说,叫做「做单」。
其中有句话,大意是如果你抓住了客户的核心需求,哪怕你抽客户耳光,对方还是会买。
当然不是说你要这么做,而是可以去思考,到底你对客户,有高度的价值吗?以至于他们愿意付出高昂的成本、巨大的风险,来选择你。
就像马克思说的,资本家为了300%的利润,可以冒杀头的风险。
当你拼命的要说服客户、或者提供各种廉价服务的时候,你有想过吗,这些吃苦的苦,都是因为价值定位和创造上,上没有流过足够的汗。
大概2010年,我那时候做自由职业的培训师,还在思考具体的方向。
有次参加一个项目,大概有十多位培训师先参加,客户会从中最终选择一半。
这个项目,是一个IT系统的操作培训。
当时有一个试讲,其中有位培训师,让我大开眼界。
这哥们,一出场,就穿着一个马褂、还拿着一个快板。
我勒个去,人家真的把IT培训,讲成了相声。让场地里充满了愉快的气息。
我一方面觉得他这思路非常差异化,但一方面又觉得有问题。
在北京回上海的航班上,我在思考两个问题;
1)我应该被客户这样挑来挑去,还跟相声式培训PK吗?
2)这种让人觉得很娱乐的方式,真的是作教育培训的核心价值吗?有这玩意,客户为啥不去听郭德纲呢?
我最后的总结是,这事就是一个附加值。
之所以在这个培训里有效,因为本身这个IT培训项目,就是操作类型,没啥技术含量。所以就会拼各种附加价值。
而以前我在保时捷做的事情,可以说一方面对客户至关重要,是年度的头号项目,一方面没我那个差异还真的很大,至少项目可能就搞砸了。
高优先级的需求加上高质量的服务,这两者结合才是高价值。
而把培训讲成相声,真正从长远价值来看,反而就是点科技树,点错方向了。当然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拿一些培训单子,可能也就够了。但要是你有更大的价值诉求,那就很快到天花板了。
我做教育培训,不是来取悦客户的,而是去教育客户的。客户不光是要掏钱,而且要有接受教育的觉悟。
这里就有一个问题,今天很多人面对激烈的竞争,谈差异化。
到底你是为了差异化而差异化呢?还是因为难以取代的价值,而最终形成了差异?
角色的定位
一个人、一家企业,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感,是跟在关系中的角色,有密切关系的。
通常而言,领导者角色价值感高,跟随者角色价值感低。
老师、领导、创新者,等等,这些都是领导者角色。如果对方接受了这种角色认定,通常会感觉你是在比他更高的心理位置上。
而战略伙伴、盟军、顾问这样的角色,则是在相对平等的心理位置上,价值感也不错。
而小弟、单纯的服务提供者,价值感就比较低,对方往往觉得他要比你高。
角色,很大程度决定了你的价值。
有次我一个学员,在做金融理财产品销售,我看到她跟客户的对话,在问客户最近要不要出差,她可以帮忙订机票(只是订票这种事务,不涉及帮客户出钱)。
我就问她:为什么你要帮客户订机票呢?
她说:客户忙,帮忙干些打杂的事情,拉近关系。
你看,她对自己的价值定位,是帮助客户干些打杂的事情,更像是小弟。
好人思维本质上,就容易定位在这些低价值的事情上。这很大程度已经限定了在客户心目中的价值感。
在医生思维和倒追思维中,定位往往是客户的盟友、顾问、医生、导师等。
你要做小弟,还是做盟友
在隆中对后,诸葛亮出山不久,曹操南下荆州,刘备败逃,危在旦夕。诸葛亮代表刘备,出使江东,劝说孙权连刘抗曹。
三国志记载如下。
先主至于夏口,亮曰:「事急矣,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。」时权拥军在柴桑,观望成败,亮说权曰:「海内大乱,将军起兵据有江东 ,刘豫州亦收众汉南,与曹操并争天下。今操芟夷大难,略已平矣,遂破荆州,威震四海。英雄无所用武,故豫州遁逃至此。将军量力而处之:若能以吴、越之众与中国抗衡,不如早与之绝;若不能当,何不案兵束甲,北面而事之!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,而内怀犹豫之计, 事急而不断,祸至无日矣!」权曰:「苟如君言,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?」亮曰:「田横,齐之壮士耳,犹守义不辱,况刘豫州王室之胄,英才盖世,众士仰慕,若水之归海,若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,安能复为之下乎!」权勃然曰:「吾不能举全吴之地,十万之众,受制于人。吾计决矣!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,然豫州新败之后,安能抗此难乎?」亮曰:「豫州军虽败于长坂,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,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。曹操之众,远来疲弊,闻追豫州,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,此所谓’强驽之末,势不能穿鲁缟 ‘者也。故兵法忌之,曰’必蹶上将军’。且北方之人,不习水战; 又荆州之民附操者,逼兵势耳,非心服也。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,与豫州协规同力,破操军必矣。操军破,必北还,如此则荆、吴之势强,鼎足之形成矣。成败之机,在于今日。」权大悦,即遣周瑜 、程普、鲁肃等水军三万,随亮诣先主,并力拒曹公。
这段诸葛亮与孙权的对话,堪称经典。
其中我觉得有个关键点是,诸葛亮的格局。
刘备此前,曾经好几次败逃,基本上思路,都是逃到另外一家势力,作为客将身份,本质上是另外势力的附属。例如投奔公孙瓒、曹操、吕布、袁绍、刘表等。
诸葛亮隆中对,给刘备提升了格局:不要做客将,要做主公。
也就是别老是想着跟人打工,你要当老板。
在曹操南侵刘备败亡时,刘备还想走老路,继续投奔他人:「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,欲往投之。」
然而诸葛亮却说:「事急矣,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。」
如果是刘备自己操作这件事情,那按照惯性,哪怕得到孙权的支持,又成了客将身份。然而诸葛亮,却把孙刘的关系,定在了平等的联盟地位。其实那时候,明显刘备已经非常危险。
豫州军虽败於长阪,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,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。曹操之众,远来疲弊,闻追豫州,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,此所谓’强弩之末,势不能穿鲁缟’者也。故兵法忌之,曰’必蹶上将军’。且北方之人,不习水战;又荆州之民附操者,偪兵势耳,非心服也。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,与豫州协规同力,破操军必矣。操军破,必北还,如此则荆、吴之势强,鼎足之形成矣。成败之机,在於今日。
注意他说的是「如此则荆、吴之势强,鼎足之形成矣」,荆、吴并列。
而且,支持这个地位的,跟诸葛亮谈话的气势有很大关系。上来就直奔主题,将孙权一军:你要打就打,不行就投降呗。犹犹豫豫干嘛。
毫无祈求之意,气势很足。
从相对心理价位的角度,刘备都被曹操追得命在旦夕了,诸葛亮依然上来就示高价。
孙权听了反问「苟如君言,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?」除了字面含义,大概还有意思是你们都到这个地步了,还这么嘴硬。要打压诸葛亮的心理价位。
你看诸葛亮怎么回答:「田横,齐之壮士耳,犹守义不辱,况刘豫州王室之胄,英才盖世,众士仰慕,若水之归海,若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,安能复为之下乎!」
一方面把刘备说的很高,然而也直面当前的困境:「若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,安能复为之下乎!」而哪怕面临困境,依然「安能复为之下乎」,更显出了气势格局。
再次示高价。
当时孙权吧,虽然倾向于战,但是也并非完全下定决心。如果要战,自己搞不定,就需要与刘备联合。那么刘备能成事嘛?
孙权不知道呀。
诸葛亮来了,这么一段面对面对话,至少感觉是诸葛亮这人,貌似是有气势格局能成事的。对于刘备军能否成事,那就多了信心。
反过来,如果刘备集团来的人不行,可能孙权虽然自己想当老大,但评估一下势力,也就降了。
你要做盟友,那也就要有盟友的决心、盟友的气势、盟友的格局。
还是那句话,没有永恒的甲方、也没有永恒的乙方。
你看诸葛亮,跟刘备的说的是「事急矣,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」。然而就算如此,在东吴殿堂之上,游说之中,依然是镇定自若。
还是看人。
什么是战略
要理解倒追思维,我们需要更让一个层次,从战略思想层面,把握它的深刻内涵。
倒追思维,其实是孙子兵法全胜战略思想,在关系领域的投射。
那么到底什么是战略呢?
问题越复杂,能否运用有效的策略,对于解决问题就往往越重要。搬几块砖不大需要策略,但赢得世界杯冠军就不同了。
这里所谓的「策略」,可以粗略的理解为,解决问题的思路。
而策略又分为两种:战略和战术。
- 战略:全局性的策略
- 战术:局部性的策略
例如我们中学学数学,先学哪个模块后学哪个模块,是自学还是跟着老师,选择什么教材参考书,如何选择教材参考书,这些都是全局性的策略问题。反过来,一道题不会怎么办,一个知识点不理解怎么办,这些是局部性的战术问题。
读三国,刘备许昌大败,带着残兵败将逃到水边,刘备说:「诸君皆有王佐之才,不幸跟随刘备。备之命窘,累及诸君。今日身无立锥,诚恐有误诸君。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,以取功名呼?」众皆掩面而哭。
那是建安5年,刘备40岁。从28岁结识关张打黄巾,已经12年。尽管连曹操也认为他「世之英雄」,却连根据地都没有。
然后,刘备三顾茅庐,遇到了诸葛亮。
刘备问诸葛亮说:
汉室倾颓,奸臣窃命,主上蒙尘。孤不度德量力,欲信大义于天,而智术浅短,遂用猖蹶,至于今日。然志犹未已,君谓计将安出?
诸葛亮回答:
自董卓已来,豪杰并起,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。曹操比于袁绍,则名微而众寡。然操遂能克绍,以弱为强者,非惟天时,抑亦人谋也。今操已拥百万之众,挟天子而令诸侯,此诚不可与争锋。孙权据有江东,已历三世,国险而民附,贤能为之用,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。
荆州北据汉、沔,利尽南海,东连吴会,西通巴蜀,此用武之国,而其主不能守,此殆天所以资将军,将军岂有意乎?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,高祖因之以成帝业。刘璋暗弱,张鲁在北,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,智能之士思得明君。
将军既帝室之胄,信义著于四海,总揽英雄,思贤如渴,若跨有 荆、益,保其岩阻,西和诸戎,南抚夷越,外结好孙权,内修政理;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洛,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,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,以迎将军者乎?诚如是,则霸业可成,汉室可兴矣。
在这短短的谈话中,包含了:
- 根据地战略(荆州益州)
- 外交联盟战略(连孙抗曹)
- 军事战略(天下有变,荆州益州两路出兵)
给刘备指出了整体思路,所以刘备「如鱼得水」。
理清思路事情就好办了,从隆中对到打下益州天下三分,只用了7年。
战略与资源
我们的资源都是有限的,例如无论我们怎么努力,哪怕不吃饭不睡觉,学习时间最多也就是一天24小时。这样一来,到底如何将好钢用到刀刃上,就至关重要。
一个清晰的战略,能够帮助你将有限的资源,加以充分的利用。
例如中国共产党,在革命时期的战略是「农村包围城市,武装夺取政权」。
有了这一条,假设有天情报说广州兵力空虚,要不要打?通常应该是不要,因为它不符合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。
那么为什么要有这个战略呢?
因为共产党的主要支持力量,在农村;国民党在城市力量强大。同样的人力、物力,去打广州,可能也能造成一些影响,但是哪怕拿下了城市,共产党在城市里缺乏支持,再加上国民党肯定会反攻,还是要退出来,而且有人力、物力的损失。
反过来,用这些资源去经营农村,那么可能就会开辟一块新的根据地,把农民发展起来,建立政权,产生新的兵源、财源,一步一步壮大自己的力量。所谓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」,就是基于这样的战略。
有清晰战略的人、组织,他们做事情往往重点分明,有所为有所不为。因为他们知道资源是有限的,必须将有限的资源,投入到更能产生高回报的领域,这必然意味着,要放弃很多其他的机会。
反过来,没有清晰战略的人,背后往往是缺乏明确的优先级,习惯于平均用力,眉毛胡子一把抓,或者被动的对紧急情况做出反应。看上去可能很努力,但未必真正的产生了好的效果。
机会主义倾向
跟「长期战略驱动」相对的,有一种情况叫做「机会主义」。
所谓机会主义,就是行为被各种外部机会驱动。举个例子,炒股的时候,很多人是看到一个股票,有个「利好消息」,就赶快去买,因为觉得「是个机会」。然后另外的消息出来,又去跟风,手头的股票换来换去。
再比如家长,热衷于打听升学考试的消息。今天听说教育部门可能要加大自招,就赶快让小孩学奥数。明天听说高考要降低理科难度提升语文比重,就让小孩补语文。一有个风吹草动,哪怕是八字没一撇的消息,整个人就被调动起来了。
机会主义导向的人,通常都有心态不稳的问题。因为他们的情绪、行为,严重依赖于外界的各种变化。
而且,因为这种短期驱动的倾向,他们很难聚焦于长远,去做那些对长期至关重要的基本工作。例如靠各种消息炒股的人,很难去研究什么公司,是有高度的成长潜力的。每天热衷钻研小中高升级政策有啥变化的家长,也很难静下来去思考,到底怎么培养爱学习爱思考的小孩。
这样一来,他们所「投资」并且期望有高回报事物的基本面,往往成问题。例如手头的股票本质上就是平庸公司,自己的娃学习能力、思考能力、学习习惯成问题。自然就难以成功,这样一来他们的心态就更容易失衡,更关注各种「机会」希望神奇翻盘。
严重机会主义倾向的人,往往是赌徒心态。不愿意投入扎实的基本工作,而是希望以小博大,占便宜,甚至一把翻盘。
销售工作也是如此。如果你容易被短期事物驱动,例如客户一时的态度,那就很难聚焦基础。
这种赌徒心理,导致人容易走向两个极端,也就是共产党说的「左倾机会主义」和「右倾机会主义」。
所谓「左倾机会主义」,就是盲目乐观、激进。例如炒股,觉得「抓住这个机会就能稳赚了」。所谓「右倾机会主义」,就是过度悲观、消极。从炒股上来说,就是觉得市场完蛋了自己再也起不来了。
一个典型的「机会主义者」,往往会在这两者之间切换,取决于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。例如市场好,就觉得一切顺利自己很牛逼;而市场差竞争激烈,就觉得自己不行没机会了。
而这种赌博,在处理和他人的关系时,就要么表现出急吼吼的色狼思维,要么就包装成各种唯唯诺诺的好人面孔。本质上都是,在自身缺乏匹配价值的情况下,强行追求结果。
查理·芒格,巴菲特的合伙人,讲过一句话,说「让自己得到一个事物的最好办法,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」。
而机会主义者,心态是「让自己得到一个事物的最好办法,就是赌一把」。
孙子兵法与全胜战略
在研究苹果、保时捷的过程中,我发现,他们所达成的境界,其实非常符合《孙子兵法》的思想。
孙子兵法,成书于春秋时代。一直到今天,依然是世界顶尖的战略著述。
学者曾经怀疑,这本书是后人伪作。因为在那个时代,几乎所有著作,都是散文集,缺乏严密的内在结构。而《孙子兵法》不同,全书可以分为几个大的部分,逻辑缜密,环环相扣。单纯从这一点,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。
一直到山东银雀山的考古发现,才确定孙子兵法并非后人的伪作。
而孙子的战略思想,更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,也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范畴。在美国亚马逊上,它的英文版,是哲学类排名第一的畅销书。
孙子战略思维中最重要的部分,是「全胜思维」。用他自己的话说,是「必以全争于天下」。
那么到底什么是「全」呢?要理解这一点,首先要理解「用兵之害」。
凡用兵之法,驰车千驷,革车千乘,带甲十万,千里馈粮,则内外之费,宾客之用,胶漆之材,车甲之奉,日费千金,然后十万之师举矣。
其用战也胜,久则钝兵挫锐,攻城则力屈,久暴师则国用不足。夫钝兵挫锐,屈力殚货,则诸侯乘其弊而起,虽有智者,不能善其后矣。故兵闻拙速,未睹巧之久也。夫兵久而国利者,未之有也。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,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。
……
故兵贵胜,不贵久。故知兵之将,生民之司命,国家安危之主也。
色狼和好人,就是典型的「钝兵挫锐」。色狼天天搞推销天天碰壁,好人各种满足客户要求各种白干活,费力不讨好,人很容易疲掉。
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?孙子提出了他的见解:
夫用兵之法,全国为上,破国次之,全军为上,破军次之;全旅为上,破旅次之;全卒为上,破卒次之;全伍为上,破伍次之。是故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攻城之法为不得已。修橹轒辒,具器械,三月而后成,距堙,又三月而后已。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,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,此攻之灾也。
故善用兵者,屈人之兵而非战也,拔人之城而非攻也,毁人之国而非久也,必以全争于天下。故兵不顿而利可全,此谋攻之法也。
孙子说「上兵伐谋」,要「兵不顿而利可全」。兵不顿,是低成本;利可全,是高收益。这两者结合,就是「全胜」。
让客户倒追你,而不是拼命去追求客户,这是销售的「兵不顿而利可全」。就像乔布斯时代的苹果,从单纯的销售层面看,简直是轻描淡写,完全不搞推销同样客户抢着来买。
同样的,吸引高素质员工,发展他们的能力,赋予它们更大的责任和权力,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,让员工主动的工作,追求高质量,而不是让管理层各种监督管教,这是管理上的全胜。
胜兵先胜而后求战
前面「兵不顿而利可全」,是从结果的维度来看,是「结果的全」。而要做到这一点,则要追求「过程的全」。用孙子的话来讲就是:
胜兵先胜而后求战,败兵先战而后求胜
孙子把军队分为两种:胜兵和败兵。这个划分不是从最终的结果,而是从对待作战的态度。
出色的军队,是做好了确保胜利的各项工作,再开打。而平庸的军队,是不管三七二十一,先上场再说,说不定就打赢了呢?
前者很大程度上,是稳赢,因为已经有了必胜准备,才开打;而后者,更像是赌博,寄希望于临场发挥而非充分准备。
战争的胜负,决定性因素不在战场之上。
例如营销领域,大多数销售,都是「败兵」,看上去在工作,但是并没有做好「先胜」的准备。对于「胜利战略」,都是稀里糊涂的。输的人固然是稀里糊涂,那些成单的人,其实大多数也是稀里糊涂,缺乏明确的思路。只是因为市场在那里,总是有概率。
善战者,求之于势,不责于人
孙子兵法云:
善战者,求之于势,不责于人,故能择人而任势。任势者,其战人也,如转木石。木石之性,安则静,危则动,方则止,圆则行。
大意是,善于作战的统帅,关注利用、创造强大的势能,而不是苛求士兵个人做到面面俱到。例如激励出士兵强大的士气,利用这种「势能」来推动战斗。
像苹果、保时捷这样的企业,他们所做到的,正是创造强大的势能(例如产品势能、品牌势能),从而让最终的成交,变得轻而易举。
反过来,色狼、好人的销售思维,缺乏对势能的关注。例如,各种电话销售,完全不管关系和产品的势能,就强行推销。好人看上去满足各种要求,但却都停留在表面上,缺乏那种「厚积薄发,击穿客户强需求」的势能优势。
不蓄力就开弓,自然软绵绵的没有力道。
而在这样的缺乏势能的体系中,对于销售人员的要求就特别苛刻。例如要求销售人员哪怕频繁碰壁,也要坚持说服客户。
在倒追思维下,势能构建是头等重要的事情。投入资源打造产品、建构关系、培养人才、研发科技,这就是在做势能积累。有了这些势能,成交阶段就居高临下势如破竹。
善战者,无赫赫之功
前面我们谈到,孙子的战略思想,强调「胜兵先胜而后求战,败兵先战而后求胜」。也就是说,有赢的把握再打。这样一来,就导致一个局面:善战者,无赫赫之功。
古之所谓善战者,胜于易胜者也。故善战者之胜也,无智名,无勇功,故其战胜不忒,不忒者,其所措必胜,胜已败者也。故善战者,立于不败之地,而不失敌之败也。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,败兵先战而后求胜。善用兵者,修道而保法,故能为胜败之政。
善战者,因为有了充分的把握再打,那么赢得轻描淡写,很多时候人们就觉得这不是因为他们牛逼,而是因为本来就简单。另外,他们很可能一打就搞定了,那么就没多少战例出来。
孙武一生,有记载的战争就一场。他作为军师,伍子胥作为统帅的吴楚之战。当时吴国深入楚国国境,千里奔袭,调动得楚国晕头转向,最后攻破了楚国国都,全胜而归。
楚国是天下的大国,吴国一战就攻破了楚的国都,这种战绩也是让人瞠目结舌。
这一仗吴国打的非常漂亮,用孙子兵法的话来说,「致人而不致于人」,也就是掌握了战争节奏,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。
一仗就把楚国打服了,后面也就没什么再打的必要。另外这一仗,估计其他国家看了,觉得太牛逼,也就不敢轻启战端。
孙武一生,写了一本书,打了一仗,很好的解释了什么是「善战者无赫赫之功」。
在营销领域,顶级的公司和销售人员,可能「不战而屈人之兵」,势能强大直接吸引客户成交,可能完全没啥挫折,可能一次见面就拿下了生意,这就是「善战者无赫赫之功」。
例如乔布斯时代的苹果,卖的火热,但是你要去寻找什么「苹果店员坚持不懈说服客户终于成交」的故事,抱歉,好像没有。
然而,很多人根本看不到这里面的技术含量,或者即使有所感觉,也可能觉得「这是天赋没法学」。
反过来,他们觉得能参考的榜样,往往是那种「各种挫折坚持到底最终成交」的,看上去就挺努力的,例如销售中出现各种状况,还坚持说服客户打动客户,最终搞定。
问题是,从更高层次来看,这可能本身就说明战斗力有问题,难以把控局面。
这样一来,大多数企业在学习榜样上,往往是主动放弃一流的,向二三流水平看齐。这样绩效的上升空间,就被锁死了。
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,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
孙子兵法全篇,我特别喜欢这句,觉得非常有动感:
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,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,故能自保而全胜也。
我们讲厚积薄发,「守」是厚积,「攻」是薄发。
例如,乔布斯的iPhone发布会,全场惊艳,观众情绪高涨,热情澎湃,这是「攻」,是强力调动客户的情感,是推动全场高潮,是一战攻心。
而在那前几年,倾注全苹果资源,研发iPhone,是「守」;再往前数,从开创苹果公司开始,乔布斯对打造卓越产品的追求,持续的努力积累,也是「守」。
「守」是十年寒窗,「攻」是一朝成名。
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。
大多数人传颂「攻」的精彩,少数人耐住「守」的寂寞。
回到我们「销售-关系-产品与服务-科技与人」的金字塔。
在关系、产品、服务上的耕耘,是「守」;在直接销售推动成交上的进击,是「攻」。
「守」是势能积累,「攻」是动能释放。
乔布斯给我们演示的,是善攻善守的顶尖水准。
心智水平与关系水平
回顾本章内容,我们谈到了关系思维的4个层次,以及由此驱动的业务体系的特征。
这4个层次,决定了你和客户的关系质量。
关系思维 | 思维特征 | 价值-价格区域 | 业务体系特征 |
---|---|---|---|
1.0:色狼思维 | 过度自我、强力推销 | 低价值区域 | 大头症 |
2.0:好人思维 | 服从规则、满足要求 | 中、低价值区域 | 虚胖症 |
3.0:医生思维 | 解决问题、治病救人 | 中、高价值区域 | 健美先生 |
4.0:倒追思维 | 高价值、高诱惑 | 高价值区域 | 健美先生 |
4个层次的关系思维和业务体系,与组织、领导者的心智水平,也存在整体的对应关系。
心智模式 | 关系思维 |
---|---|
色狼心智 | 色狼思维 |
好人心智 | 好人思维 |
智慧心智 | 医生思维 |
完整心智 | 倒追思维 |
信息时代两家最有代表意义的公司,微软和苹果。
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,是典型的智慧心智。微软公司与客户关系,也是围绕对知识型组织赋能的洞察力、赋能体系所建立。这是典型的解决问题的理性关系。
而苹果创始人乔布斯,在完整心智上点科技树,不仅仅有理性的洞察力,更有感性的洞察力,对情绪和体验的高度敏感,对人性的深入思考。
最终苹果,从一大堆更偏向于理科宅的科技公司中脱颖而出,不仅仅提供了功能上的高价值,而且是情感上的高诱惑,在电子消费行业这个传统上理性主导的消费市场,创造出了强烈情感色彩的关系。
要突破和客户的关系水平,也就要落实到领导者、成员和组织的心智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