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
修炼5:思维能力建设

思维能力概述

心智水平,包含两个核心要素:心态与智慧。

修炼1(心态觉察)和修炼2(心态建设),关注心态发展。而智慧发展,基础在于思维能力。

因此修炼5,围绕这一话题展开。

要拥有高度的智慧,需要5种思维能力。

我们的人生,有3件事情:

  • 感受世界
  • 理解世界
  • 改变世界

对这三件事情,对应着三种类型的思维能力:

  • 感受世界 => 形象思维(关注经验、直觉、感受,注重建立经验、形象化的意识和能力,产生听觉、视觉、触觉、动感等)
  • 理解世界 => 抽象思维(从形象层面升级,产生抽象概念、模型,理解形象背后的抽象规律)
  • 改变世界 => 创新思维(打破常规、创造出新事物、新观念、新科技)

在抽象思维的范畴,又有三种思维:

  • 逻辑思维(一元思维)
  • 辩证思维(二元思维)
  • 整体思维(多元思维)

一个常见的误区是,把「逻辑思维」等同于「抽象思维」。

真正顶尖的抽象思考、把握本质的能力,是需要上述三者的共同作用。

我见到一些顶尖高校的同学,他们都是经过严格的筛选进入一流学校的,逻辑思考能力不错。但是缺乏大局观,容易钻牛角尖。

单从他们的那个逻辑链条看吧,未必有问题,推理链条严谨;但整体思维欠缺,难以把握整体形势,最后还是搞不定。

因此要有高度智慧,需要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,从5种思维的视角,分析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活动,持续修炼。

形象思维概述

形象思维能力,包含两部分内容:

  • 意识层面:关注重视生动、具体、直观(形象化)的经验和感受
  • 能力层面:善于捕捉、获取、创造生动直观具体(形象化)的经验和感受

一个普遍的迷思是,大多数人认为,如果一个人理解能力不行,是逻辑思维差。

其实很多时候,首先是卡在形象思维上了。

例如中学数理,从高考的角度来看,对学生逻辑思考能力的要求并不高。

就像数学135水平,需要的逻辑能力,是大多数同学经过基本训练,没有特殊难度就足够的。中学理科学不好,首先遇到的瓶颈不是逻辑思维,而是形象思维。

作为自然界的高等级兵种,人类这种生物进化出来了独特的功能:大脑。而基于大脑,我们又产生了特殊的能力:创造和理解各种抽象语言。例如文字、数学公式,都是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语言。

抽象思维,是大脑的功能。

然而,要让抽象思维工作,我们往往还需要具体的体验、感受,而这就需要依靠生物的原始功能:视觉、触觉、味觉等。

在理解世界之前,我们先要感受世界。

理解能力跟抽象思维密切相关,而感受能力则跟形象思维密切相关。

数学常常是学渣的噩梦,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数学本身是高度抽象的,我们看到各种公式符号,也许连基本的意思都没搞懂,更别说他们背后的意义,与现实的关联。

所以在大脑中,没有与这些抽象语言对应的基本体验,也就谈不上理解和掌控。甚至反过来,久而久之就产生恐惧感。

而形象思维水平高的人,会主动的寻求建立形象化。

改革开放初,有位全国特级教师马芯兰,她在小学数学教育方面卓有成效,经验总结为了「马芯兰教学法」。她的实践中,就包含强烈的形象思维。

举个例子,今天我们对111这个数字中,三个1所代表的不同含义,已经很清楚了。但是想想你作为一个几岁的小朋友,在最开始接触到数学进位制计数法是,会很容易搞清楚十位上的1还是个位上的1有什么区别吗?

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概念,马芯兰设计了一些滚筒,把它们排成一行。最右边的代表个位,然后是十位、百位…

然后用小棍子代表1,放到个位筒里。当有10个棍子的时候,就把它们困成一扎,放到十位筒里。这样一来,就直观表示了十位筒的「1」和个位上的「1」的差别。让学生对于进位制有了直观的认识,从而在符号语言与具体感觉上,建立起了桥梁。

而其实只要对进位的理解突破,小学前三年级,基本上也就是一路平川了。

有个基本的数学思维叫数形结合,背后也蕴含着形象思维的理念。

所以「数形结合」,在学习数学中是一条基本的指导原则。它其实就是形象化思维,在数学学习科目中具体应用。

对于形象思维能力出色的人,他们遇到抽象概念,本能就会去建立直观经验、感觉联系。

但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形象思维的基本意识,所以他们会接受概念和感官脱节的状况,生硬的记忆套用,而不去寻求解决形象体验、直觉问题。

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缺乏形象直观的经验、感觉作为基础,你的抽象思考引擎是开动不起来的。

再比如物理,很多时候同学其实卡在一个地方,就是难以把文字描述,转化一个头脑中可以理解的生动场景,例如物体运动的具体情境。

在中学学习中,我们也可以经常看到,一些日常生活中被认为是头脑聪明、思考敏捷的同学,也卡在数理科目上。

往往他们形象化这一步就没过去。

案例:高形象思维水平的对话

上次有位学习者,在使用知识森林学习软件。问我一个问题:

软件里有两个概念:项目和卡片空间。我觉得不太理解,你能举一个现实中的比喻,类比它们之间的关系吗?

我想了想说:

想象你去吃自助餐。卡片空间就像选餐的地方,啥菜都摆在那里,你可以挑。但菜太多了,不可能什么都吃,也够不着。

而项目就像是你的餐盘,你到选餐的地方把菜选出来,这样准备开吃。

他就说「这下我懂了」。

你看,他问这个问题,是主动的想要把这两个抽象概念形象化,因此要求我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比喻。

体现出意识层面的水平,关注重视形象化的经验和感受。

而我快速的给他想出一个比喻,这是我的形象化能力。也是基于长期具备形象化意识,持续去捕捉、获取和创造形象化经验感受的沉淀。

形象思维与人性洞察力

要形成人性洞察力,你首先也就需要建立生动的形象、经验。

典型的范例,例如马云。

他讲「996是一种福报」。然而现实中,996之所以成为热门问题,是因为对于职场工作者,一方面它形成了工作上的困扰,一方面影响了个人的生活、健康等。

这些都是源于具体的现实场景,要能够跟听众互动,那么就需要去了解,到底为什么996会形成热门话题?背后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是什么状况。

而马云,脱离了一线的场景,跟他的员工谈996福报。他的抽象概括,也就脱离了具体的形象经验基础。

因此很容易让人感觉不接地气,也激发了他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。

共产党讲「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」。从思维能力角度,这也是关注建立第一手的经验、感受,避免拍脑袋做决策。

我做恋爱情商课,对学员有一个基本要求:如果你想要得到支持帮助,就请首先提交总结你的案例材料,例如具体的微信对话,然后寻求帮助。

道理很简单,如果你想要具体的、针对性的支持,那么其他人就需要首先对你的案例、场景,有形象化的经验。否则很容易空对空。

这是作为老师的要求。

然后我发现同学们,很多人习惯于空对空的讨论。例如一方抛出一个问题「男朋友不回我消息怎么办」,他人没了解具体情况,可能就回复诸如「没关系,过几天就好了」,开始上堆。

连具体情况都不了解,怎么就能得出结论的?

感觉同学们都比我牛逼,反正我是没能力在缺乏信息的情况下做结论。

形象思维弱的人,容易惯性上堆,讲话概括空泛;而形象思维强的人,往往语言下堆具体、生动形象。

实事求是: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

我们讲要「实事求是」。

这个成语分为两部分:

  • 实事:重视现实的经验、事实,从实际出发
  • 求是:寻求现实经验、事实背后的规律真相

「实事」,其实就是对现实经验事实的重视,做事情要深入一线,建立直接经验、感受现实。这是「形象思维」驱动。

而「求是」,则是寻求规律性,这是「抽象思维」驱动。

「实事」是基础,「求是」是升华。

所以「实事求是」听上去简单,要真正做到,对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要求。

这里有种情况,就是一个人可能逻辑思维能力强,但是形象思维弱,缺乏实事求是精神,活在自己的逻辑链条里。

例如美剧《生活大爆炸》里面的谢尔顿,逻辑能力强,缺乏、忽视现实生活的一线经验。因此做事情容易从自身的经验和逻辑出发(而非从实际状况出发),看上去就不接地气。

这一点,是很多头脑聪明、逻辑能力不错的人的通病。

有句话说:

专家 = 狭隘的经验 + 过度总结

我在知乎上写文章,通常评论区就能看到很多「专家」。

例如写如何通透学习,总有人在下面回复一句话诸如:

  • 学数学就是要刷题
  • 关键还是头脑要好

他们通常都没看我的内容,就已经有了结论,已经觉得自己有了丰富的经验,足以做出判断总结。

这种人,一线经验事实掌握的很少很片面,但是做出判断结论很快很迅速。

非常的自以为是。

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

要学习「实事求是」,推荐读《毛泽东选集》。

例如毛选第一卷,有一篇《寻乌调查》。

寻乌是一个县城,毛泽东在这篇文章,把寻乌有什么产业、这些产业的从业者都是来自哪里、相互有什么关系,都写的很清楚,这些都是仔细的调研的结果。

看了这篇文章,我当时感想就是,别的不说,有这种踏实做事的作风,在大多数领域,都能成就一番事情了。

毛泽东在《反对本本主义》中说:

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?那末,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!

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,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。

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,而不是在它的先头。

只有蠢人,才是他一个人,或者邀集一堆人,不作调查,而只是冥思苦索地「想办法」,「打主意」。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,打出什么好主意的。换一句话说,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。

他又说:

调研是十月怀胎,解决问题是一朝分娩。

逻辑思维概述

逻辑这个词(logic),源于希腊文的logos(逻各斯),logos指的是内在的规律和本质。

所以我们讲要理解事物的逻辑,往往等同于理解事物的规律。

概要的说,逻辑思维观的核心,就是从「寻求规律」的角度,来看待事物和问题。

而要做到这一点,在情感上就需要有探索规律的热情。

民国科学家丁文江说:

科学是教育和修养最好的工具,学科学的人有求真理的能力,而且有爱真理的诚心。无论遇见甚么事,都能平心静气去分析研究,从复杂中求简单,从紊乱中求秩序;了然于宇宙生物心理种种的关系,才能够真知道生活的乐趣。

色狼式领导和好人式领导,忽略对规律的探求,停留在事物的表面,非常肤浅。

逻辑思维观:追求因果关系

事物间有两种基本的关系:相关性和因果性。

相关性是很宽泛的,只要两个事物有联系,他们就有相关性。

而因果性要严格很多,如果A导致B,我们才认为他们有因果性。

在理论世界中,例如数学,容易有100%的因果性。而现实世界,很多时候100%的因果很难,因为影响因素很多。但如果A能大概率的导致B,往往我们也认为是具备因果性。

对我们人类的头脑而言,有意识和潜意识。

潜意识的运作方式,是基于相关性的。例如「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井绳」。

从因果性角度,你看到井绳根本不应该畏惧。因为这玩意不能来咬你。

为啥我们会有这种反应呢?

因为我们看到井绳,潜意识会联系到蛇的形状(相关性)。而从蛇的形状,有可能联系到被蛇咬过的情感体验,于是畏惧感产生。

在这里,基于相关性的潜意识运作,产生了一个情绪触发。然后我们意识介入,思考分析因果性之后,觉得没啥。

尽管相关性的判断是错误的,但它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,那就是相关性判断非常快速,而且节能。

因果性的分析,是人类大脑意识独有的功能,需要高阶逻辑能力的介入。

而逻辑思考功能,运作是非常耗费能量的。我们思考久了很容易累,就是因为太耗能,系统强制要你思考下线。

但潜意识的相关性判断,则可以用非常低的能量长期运作。比如你走路看到行人,自然就躲避。完全不用因果分析,直接潜意识完成。

在学校里,老师讲要反复刷题、记忆,其实就是从相关性的角度,来进行学习绩效的改进。

你不需要理解,只要看到一道题,本能的产生条件反射,觉得它该怎么做,那就行了。

本质上,走熟练路线,其实你的角色,跟巴甫洛夫的狗没啥差异,就是在做基于熟练度的相关性强化。

但即使单纯从学习绩效的角度,如果知识点越多、关系越复杂、组合可能性越多,驯化你产生简单条件反射,那种训练量可能就成指数增长,你就完蛋了。

这是为啥很多同学小学成绩还可以,到中学就不行了;初中还可以,到高中就不行了;高中还可以,到大学就不行了;大学的优等生,出了社会就不行了。

因为往往越到后来,世界的复杂度急剧上升,你靠简单的表面相关性判断,根本就不足以应对。

越复杂的世界,你越需要理解,驱动这个复杂世界背后的原因,把握因果关系。

逻辑思维观:明确因果链条

如果我们关注对因果关系的探索,遇到一件事情,往上追溯原因,往下推演后果,最终会明晰因果链条。

所谓因果链条,是指一系列「原因->后果」构成的逻辑链。

对于A、B、C,如果A导致B,B导致C,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构成了A->B->C的因果链。

为什么因果链这么重要呢?

有句话说:

智者畏因,愚者畏果。

这里的「畏」,可以理解为「敬畏、重视」。

这句话的意思是,大多数人,重视的是那个后果;而有智慧的人,重视的是那个原因。

这一点,是色狼型领导,与智慧型领导的一个核心差异。

色狼型领导,认为「只有结果才是实在的,别的都是虚的」,因此他们理直气壮的说「我追看结果」,想要强行控制结果。

而智慧型领导,深知「种瓜得瓜、种豆得豆」,你播下的种子,孵化的过程,才是本质所在,至于结果,无非是水到渠成的呈现。

他们认为「原因」才是实在的。

所以智慧型领导,致力于找到、改变根本性的原因。

亚里士多德

谈到逻辑思维,就需要谈到亚里士多德。

亚里士多德讲过一句话,说「吾爱吾师柏拉图,吾更爱真理」。

亚里士多德,真正贯彻了「吾更爱真理」这句话,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早期科学家、哲学家。

亚里士多德的研究非常广泛,包括了诸如:

  • 自然世界:宇宙、物理、动植物、化学
  • 思维世界:逻辑学、形而上学
  • 人类社会:伦理学
  • 艺术:美学

亚里士多德在上述很多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例如提出了宇宙运动的模型,创作了逻辑学的著述。他的著作加起来,简直就是当年的百科全书。

从今天的观点,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很多理论,都是存在问题的,例如他认为,力是导致物体运动的原因。而牛顿发现,力不是导致物体运动的原因,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。

这样我们很容易觉得,亚理斯多德也没啥了不起呀。

现实是,亚里士多德的很多思想,即使到今天,还是很深刻。而且更重要的,建构起一个相对严谨的理论体系,并不是容易的事情。然而亚里士多德,他建构的理论体系,远远不止一个。而且很多还是自己第一次在研究,没有参考资料,没有Google。

你自己尝试建立起一个理论体系,至少做到自圆其说,还能解释很多现象,试试看就知道了。

当然,对亚里士多德来说,他可能并不是认为自己是建立很多理论体系,而是在建立一套整体的关于科学的理论体系(那时候没有科学这个词,是哲学)。

在《古今数学思想》中说:

他认为科学可分三类:理论性的、生产性的和实务性的。理论性科学是探求真理的,包括数学、物理学(光学和声学以及天文学)以及形而上学,其中数学是最精确的科学;生产性科学是各项工艺;而实务性科学,例如伦理学和政治学,则是为了摆正人的行为动作。

在理论科学中,逻辑是其中各门科学的先行学科,而形而上学家则要讨论并解释数学家和自然哲学家(科学家)认为不言而喻的东西,例如研究对象的存在性或真实性问题以及公理的本性问题。

在亚里士多德50来岁的时候,他回到雅典,建立了吕克昂学园。他一边讲课,一边撰写了多部著作。他的作品很多都以讲课笔记为基础,有些甚至是学生的课堂笔记。所以有观点认为,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第一个教科书的作者。

从精英教育的角度,他做的这些事情,是创建出了新的理论和知识体系,例如逻辑论。这样一来,又给学习者赋能了。

柏拉图组织课程,而亚里士多德建设学科理论知识体系。

从今天的观点,这哥们一个人就成了多个学科的创建者。

真·学术带头人。

溯本思考(第一性思考)

在思维方式上,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概念:第一性思考(First Principle Thinking)。

亚里士多德说:

在任何一个系统中,存在第一性原理,是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,不能被省略,也不能被违反。

前面我们谈到,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三类:理论性的、生产性的、实务性的。其实这也是第一性思考的例子。他先从科学这个基本概念入手,进行分类,然后展开研究。最终建立了跨越多个领域的各种理论体系。

溯本思维之所以重要,是因为如果你要把握真相,那就需要从本质开始,这是智慧的来源。

而对于大众群体,如果只是刷技能,通常跟着别人做就行了。

换句话说:练习技能,可以类推;而发展高度智慧,就需要溯本。

因此,溯本思考,应该是领导者的必修课。

归纳与演绎

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,首创了形式逻辑的理论。形式逻辑指的是传统逻辑,狭义指演绎逻辑,广义还包括归纳逻辑。

所谓归纳,是从特殊到普遍;而演绎,是从普遍到特殊。

比如「因为A男人不是好东西,B男人不是好东西,所以天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」,这是归纳,从个别到普遍。

「天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,你是男人,所以你不是好东西」,这是演绎。

在演绎逻辑方面,亚里士多德提出了「三段论」。

所谓三段论,是由一个共同概念联系着的两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演化演绎推理,由大前提、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。

  • 大前提:已知的一般原理或一般性假设
  • 小前提:关于所研究的特殊场合或个别事实的判断,小前提应与大前提有关
  • 结论:从大前提推出的,对于特殊场合或个别事实作出的新判断

三段论的基本结构为:规则(若A则B) →案例 (A) →结果 (B)。

例如「天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,你是男人,所以你不是好东西」,就是个典型的三段论。

  • 大前提:天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
  • 小前提:你是男人
  • 结论:你不是好东西

再举个例子:

  • 大前提:提高售价会导致销售减少
  • 小前提:我们已经提高了售价
  • 结论:销售将会减少

从逻辑推理的角度,归纳法有一个问题。就是从特殊到普遍,推理出的结论很难说是严谨的,因为有遗漏可能。

比如看见两个男人不是好东西(先假设这个成立),是不是所有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呢,哪怕看到一百个、一千个男人,还是跟所有男人这个池子差的太远。

在这方面,最著名的一个案例,大概就是「黑天鹅」。

在大航海时代之前,欧洲人一致认为,天鹅都是白的。因为见过了那么多天鹅,都是白色的呀。

后来在澳洲,发现了黑天鹅,这个观点就被推翻了。

归纳这种「从个体到普遍得出结论」,逻辑推理上难以严谨。哪怕你看了一万只天鹅都是白的,做出「所有天鹅都是白的」,这个逻辑本身是有问题的,尽管现实当中很多时候可以直接当结论用。

而演绎法则是相反,从普遍到一般。那么,用三段论为例,如果大前提、小前提靠谱,那结论就是靠谱的。

至少从逻辑上,大前提、小前提到结论,这个推理过程是严谨的。至于大前提小前提本身是不是靠谱,那是另外的问题了。

比如「所有天鹅都是白的,它是天鹅,所以它是白的」。

如果大前提「所有天鹅都是白的」、小前提「它是天鹅」成立,那么可以严谨的推出结论「它是白的」成立。

鉴于归纳逻辑自身推理链条的难以严谨,如果我们要得出逻辑形式上无懈可击的推理,那就更多的需要考虑演绎逻辑。

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,都会不自觉的应用归纳和演绎逻辑。

就像一个人,可能一开始是「因为A男人不是好东西,B男人不是好东西,所以天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」,从她的经验开始归纳,得出结论。

结论之后,就开始演绎,「天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,你是男人,所以你不是好东西」。

如果她坚信「天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」,那可能人生问题就大了。

再比如成功学,往往强烈灌输的一点就是「努力就能成功」,真的被洗脑的人,他们的演绎逻辑往往是:

  • 大前提:努力就能成功
  • 小前提:我没成功
  • 结论:我不够努力

好啦,这批人往往就是继续蛮干。

这个逻辑放到学校教育上,就是诸如:

  • 大前提:成绩好就要多做题
  • 小前提:你成绩不好
  • 结论:你要多做题

如果放到销售上,就是诸如:

  • 大前提:销售要坚持说服客户直到打动他们
  • 小前提:客户不买单
  • 结论:我要坚持打动客户

从逻辑形式的来说,这些大前提、小前提到结论的推导,都是符合演绎逻辑规律的。问题是,往往这里面大前提就不靠谱。

这些大前提,是基本的指导人的思考、行动的出发点。如果大前提不靠谱,意味着他们可能各种思维、行为都有问题。

大多数人,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「大前提」是什么,更不会有意识的去校验。

对逻辑思维活动的阅读与反思能力

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,也就是阅读人的思维活动,理解自己和他人逻辑推导链条的能力。

例如如果前面案例中的女性,能意识到自己「天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,你是男人,所以你不是好东西」的逻辑链条,开始去思考「天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」这个大前提是不是站得住脚。

进一步她可以反思到底这个大前提这么得出来的,回溯到「因为A男人不是好东西,B男人不是好东西,所以天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」这个归纳推理。

甚至还可以继续到「A男人不是好东西」这个结论怎么产生的。

如果她有这样的反思能力,那么就容易找到逻辑错误的本源,从更深层次去解决问题。

如果一个人善于阅读其他人的逻辑推理链条,那么更容易理解对方的思路,影响他人。

理解自身逻辑链条,和理解他人的,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。

从本源开始建构演绎逻辑体系

在前面我们看到,如果一个人演绎推理的大前提是错误的,那么接下来可能一啪啦推理、结论都成问题。

所谓一步错,步步错。

因此,在思维层面,尽量的确保我们大前提的有效,非常重要。

那如何做到这一点呢?回归事物本源呗,也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「第一性原理」(溯本)。

亚里士多德说:

在任何一个系统中,存在第一性原理,是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,不能被省略,也不能被违反。

亚里士多德认为,需要从这些最基本的命题、假设出发,开始建构起思维体系,他提出了「公理和公设」的概念。

亚里士多德把公理和公设加以区别,认为公理是一切科学所公有的真理,而公设则只是为某一门科学接受的第一性原理。他把逻辑原理(诸如矛盾律、排中律、等量加减等量后结果相等的公理以及其他这类原理)都列为公理。公设无需是不言自明的,但其是否属真应受所推出结果的检验。

这样一来,我们在领域的理论体系,应该从公理和公设出发,一层一层的进行演绎推理,产生新的结论、知识。

不知道大家看到这里,是否想到了初中的平面几何。

索罗斯与巴菲特的投资哲学

巴菲特的投资逻辑,是比较典型的基于「第一性思考」的建构。

他关注的核心点,是对「股票投资」本质的认知。例如他认为买股票就是买公司,股票价值就是企业未来业务价值,从这一点出发建立他的投资思维体系。

例如他的护城河理论,关注的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。这些都是从业务层面出发,而非从股票市场层面出发。

所以巴菲特,并不大关心短期股市波动。

而另外一位知名投资者,乔治·索罗斯,也是典型的基于第一性原理,来建构他的投资哲学的。

但跟巴菲特不同,巴菲特是从「股票投资」这个概念,寻找这方面的本质。而索罗斯,则认为投资决策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,从逻辑思维「决策质量」角度,建立他的投资逻辑。

他的投资理念中,那个「第一性原理」,概括的说,是基于观点的判断难度的理解(证实难于证伪):

  • 证实一个观点是正确的,相对是很难的(证实很难)
  • 证实一个观点是错误的,相对是容易的(证伪较易)

举个例子,如果我们证明「天鹅都是白的」是正确的,那通常需要找到所有的天鹅,一一验证。

而如果我们要证明「天鹅都是白的」是错误的,那么只要找到一只其它颜色的天鹅,那判断就成立了。

很多金融分析师,他们是收集各种信息,建立各种模型,提出观点预测未来。希望通过正确的判断去赚钱。

然而,索罗斯认为,金融市场是非常复杂的体系,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测,哪怕是你收集了非常多的信息,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。

其实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,归纳推理,从特殊到普遍的那个推理,本身就很难严谨。

反过来,发现和证实现有的体系中,什么东西是错误的,相对是容易的。

换句话说,我们最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领域,是发现别人、系统的错误。

所以索罗斯的投资逻辑,不是尝试去穷尽收集信息、建模去作出正向的正确判断,而是去狙击市场上的错误。

例如他经典的狙击英镑之战。

当时欧盟成立,英国为了保持独立性,虽然没有进入欧盟,但是宣布英镑和欧元挂钩,建立联系汇率。

然而,「蒙代尔不可能三角」理论指出,货币政策独立性、资本自由流动与控制汇率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。

如果英国央行要建立联系汇率,那么必须在其它方面作出巨大让步,而这是英国无法承担的。

一个反例能证明英国的错误就行了。这就给索罗斯指明了投资的方向。

大家要注意,粗略的说,这里面其实就是一个演绎逻辑三段论。

  • 大前提:货币政策独立性、资本自由流动与控制汇率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
  • 小前提:英国宣布英镑和欧元挂钩,建立联系汇率
  • 结论:英国央行无法承担这样的后果

在股票投资领域,证实很难,难在归纳本身很费力气,比如你要调研大量信息,而且哪怕费了那么多神,归纳逻辑本身,从特殊到普遍的推理是不严谨的;而证伪容易,因为找到一个反例就可以啦,或者证伪容易利用演绎逻辑的严谨性。

当然,即使明确了这一点,如何操作谋利,依然是需要各种工作。但无论如何,从投资决策角度,索罗斯的第一性原理,已经大大缩小了他做决策时的选择空间。他只需要聚焦于挖掘市场上的错误,而非建立自己的正向预测体系,后者的确是非常非常的困难。

反过来,大多数股民,经常要做各种正向预测,例如因为什么利好啦导致哪个板块要涨啦等等。而且貌似他们对自己的决策信任度不错。

如果是索罗斯巴菲特,也跟大多数股民那样频繁买进卖出。我敢打赌,他们对自己决策的信心,绝对没有股民们那么高。

因为他们更清楚,作出高质量的判断决策,是很难的事情。你要天天换股票,还能保持对每个选择有好的判断,几乎是不可能。

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,本身就是智慧的表现。

这也是为什么从「第一性原理」,建立自己的演绎逻辑体系如此重要。因为如果你的「第一性原理」,是把握本质的,那么就很少会变化,这样你的逻辑体系,相对就容易以不变应万变。

而像大多数金融分析师,他们的逻辑体系,是基于各种快速变化的事物的,比如股价。这样就疲于奔命。

辩证思维概述

辩证思维,是一种特殊形式的、简洁实用的整体思维。

要落实整体思维,我们面临的关键挑战,在于世界太复杂,各种影响因素太多。

而我们人类的头脑,并不能同时处理很多相关因素。一多就乱了。

那么到底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事实现象中,能够抽象把握出世界的本质规律呢?

辩证思维是一个基础、至关重要的武器。

辩证思维的理念,是从整体中抽象出两个核心的对立统一的要素,通过研究分析这两个核心要素,来理解这个整体。

既能简化事物,又能把握关键所在。

辩证思维对于中国人而言,非常亲切。

华夏文明从诞生,就带有强烈的、朴素辩证思维特征。

群经之首的易经,就是典型的辩证思维驱动。用阴爻和阳爻两个符号,来代表各种对立统一之两要素。

《易传》中说:

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

这里,阳爻代表天,阴爻代表地。天地,就是一组对立统一要素。

《老子》上来就说:

道可道,非恒道。名可名,非恒名。

道和名,又是辩证要素。

《孙子兵法》说:

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趋下;兵之形,避实而击虚;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敌而制胜。故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,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,谓之神。

我们看这段话里:形与势、虚与实,都是对立统一之辩证元素。

中国文明之优美,其蕴含的辩证因素,是一个重要的部分。从思想上有整体格局,从形式上有优雅感受。

从另外一方面,马克思主义哲学,其中一个关键要素就是辩证法。

我们看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,共产党和政府的文件,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对立统一的两个要素。

比如:

  •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
  •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
  •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
  •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
  • 民主与集中

天安门城楼左右的标语,左边是「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」,右边是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」。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,又是一组辩证元素。

辩证思维观:寻求对立统一

要梳理辩证思维观,你需要从对立统一要素的角度,去分析事物。

查理·芒格说:如果你想要说服一个人接受你的观点,首先要说服一个人拒绝你的观点。

也就意味着,你需要站在反面的立场去思考。

例如,如果你想要让客户购买你的产品,那么你也就需要思考,如何让他不购买你的产品。

「买/不买」,构成了辩证元素。

你理解了第二个问题,也就容易搞定前一个问题。

缺乏辩证思维,就很容易一根筋撞死。

例如马云讲996是福报,要努力。

从辩证思维的角度,努力的一个反面,是省力。

马云是不是想过,如何才能省力呢?

每个行业的顶尖人物,他们一方面可能非常努力,一方面却又非常省力,简洁高效搞定。

单纯的努力只是浪费资源,能够省力才意味着高生产力。

我们看马云的讲话,往往偏激、狭隘,经不起推敲。从思维水平的角度,他的辩证能力匮乏,是一大问题。

辩证思维与人性洞察力

要形成人性洞察力,辩证思维至关重要。否则你很难从复杂的现象中,把握全局。

以我们至关重要的心智发展模型为例,就包含了各种辩证元素。

1)色狼心智与好人心智:强行控制与过度服从

色狼强行控制规则,好人过度服从规则:「强行控制」与「过度服从」,形成辩证元素。

同时,色狼与好人,本身就是辩证元素。是负面心态、依赖心智的一体两面。

2)色狼心智与智慧心智:关注结果与关注原因

色狼型领导,关注「结果」;智慧型领导,关注「原因」。

这两种类型,关注点正好相反。又是辩证因素。

3)好人心智与完整心智:关注他人体验与关注自身体验

好人心智,过度关注他人的体验和感受,忽略、压制自身体验感受。

完整心智,将自身的体验和感受,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。

形成辩证关系。

当你把握了各种辩证关系,理解也就变得容易。

整体思维概述

整体思维,如果概要的总结,那就是「既见树木,也见森林」。

具体来说,它包含如下的观念、意识:

1)从整体出发的世界观:认为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,相互影响,是一个整体。

2)从整体出发的认识观:认为要深刻了解事物,就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。一方面要了解事物的内部结构和交互,也就是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整体。另一方面,也要把研究对象放到一个更大的全局中,去研究它在全局位置和跟其他元素的关系。

3)从关系切入的研究观:如何能够有效的掌握整体呢?事物间的相互关系,会成为认识、研究切入的突破口,因为有关系才有整体,否则仅仅是碎片。

4)从整体出发的实践观:深刻理解事物是互相影响的,要实现有效的改变,就需要从整体出发把握全局,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。懂得「不谋全局者,不能谋一地」。

乔布斯说:

创造力就是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。当你问有创意的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,他们会觉得有点点负罪感,因为他们并非真的「做到了」,他们只是看到了一些联系。有些事儿对他们就像是显而易见的。这是因为他们能把种种体验关联起来,并吐故纳新。他们能做到这点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体验,而且他们思考这些体验比其他人更多。
整体思维,把「关系」放到最核心的位置。

整体思维驱动的学习观:以知识体系建设为中心

整体思维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应用:指导我们的学习。

大多数人,都面临知识碎片化的问题。这很大程度,是自身缺乏整体思维的反应。

用整体思维看待学习,就会形成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学习观。

1)从整体出发的知识观:认为知识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,相互影响,是一体化的知识体系。

2)从整体出发的认识观:认为要深刻了解知识,就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。一方面要了解知识的内部结构和交互,也就是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整体。另一方面,也要把研究对象放到一个更大的全局中,去研究它在全局位置和跟其他元素的关系。

3)从关系切入的研究观:如何能够有效的掌握知识体系呢?知识间的相互关系,会成为认识、研究切入的突破口,因为有关系才有整体,否则仅仅是碎片。

4)从整体出发的实践观:深刻理解知识是互相影响的,要实现有效的改变,就需要从整体出发把握全局,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。懂得「不谋全局者,不能谋一地」。学习的核心任务,就是建设起整体的知识体系。

对于人性洞察力这门学科,概念众多,知识关系复杂,必须以知识体系建设为中心,才能高效掌握。

创新思维概述

创新思维,是卓越精神的具体化。

追求卓越,最基本的体现,就是秉持质量上的高标准。

一个常见的误区是,把所谓「创意」当成「创新」,认为拍脑袋就可以产生创意搞创新了。

然而,顶尖的创新型领导者、创新型组织,他们之所以持续产生创新,是因为秉持质量上的高标准。标准之高,超出了现有思维、工具、科技的范畴。因此为了达成目标,他们必须创新,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内在能力。

也就是说,创新型领导者,他们是用设定高质量标准的方式,主动推动创新的发生。

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,而是为了质量而创新。

所以,创新驱动的企业,本质上是质量驱动的企业。而创新型领导者,是真正追求卓越质量的领导者。

十多年前,最早智能手机出来的时候,用起来非常复杂。记得我当时用诺基亚还是摩托罗拉的手机,为了安装一个程序,折腾了半天。

我当时还想,作为高智商IT生物,我都要参考技术文档搞半天才能装上。大多数小白用户,哪里有这个能力。

但想想也就想想了。

然后乔布斯跨界打击了。他做手机,希望哪怕是小白,不需要教学也可以自然的使用手机。这是对手机体验质量标准的高要求。

目标质量、过程质量与体系质量

从质量角度,有三个层面的标准:

这三者相辅相成。

高水平的创新型领导者、创新型组织,往往在这三方面,都践行高标准。

通常而言,创新型领导者,往往会在目标质量上设定高标准。而当目标质量足够高的时候,通常现有的过程、体系不能满足要求,那就拉动了过程质量和体系质量的创新。

例如乔布斯,对手机体验的要求是凭直觉就能操作,而非阅读各种教学文档。基于这样的目标,当时智能手机的交互体系,根本就达不到,那就必须要在交互体系质量上创新。

任正非对体系质量的高度重视

1997年底,任正非去美国考察,目的是向一流的企业学习。他拜访了四家公司:休斯电子、朗讯、惠普和IBM。

彼时IBM的领导者,是传奇CEO郭士纳,他在IBM危难之际上任,力挽狂澜,把IBM打造为一家服务导向的企业。

郭士纳强调客户导向,也真是以身作则。他亲自带领高管团队,放弃了圣诞假期,花了一天时间,接待了任正非,干起了大客户销售工作。

任正非被IBM展示的IPD(集成产品开发)研发管理模式打动,决定要让华为也掌握这套体系。

那时华为的研发管理混乱,更多依赖个人英雄和救火。

IBM给华为开出的方案是,向华为派出70名顾问,为期5年进行咨询。单纯的咨询顾问费,就需要几千万美元。

当时华为的年收入,是41亿人民币。

关键是,这种管理变革,咨询费用上的投入,通常只是金钱成本的小部分。而且,往往更大的困难在于,实施中的各种风险、抵触。

任正非用他作为创始人的权威,强力推动了变革。

在变革完成后,华为的研发体系,脱胎换骨。为后来华为攻城略地,打下了体系保证。

而且华为持续进行的,不仅仅是研发管理体系,还有一列体系变革,例如集成供应链管理、财务管理等等。

甚至在2003年左右,任正非认识到自己个人业务决策失误,对组织造成的影响之后。开始考虑变革高管决策制度,建立高管决策团队(EMT,Executive Management Team),采用集体决策代替个人专制(8位高管集体决策),从而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质量。

在2011年,华为更近一步,实行轮值CEO制度。

任正非在那个年代,就非常少有的,在过程质量、体系质量上,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。这些,是华为持续发展走到今天的体系质量保障。

很多人理解的创新,是拍脑袋产生所谓的创意。但高水平的持续创新,最终拼的是体系能力,是实力说话。

美国是世界上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,正是因为它的体系强大。

目标质量:好10倍原则

创新型领导者,在目标设定上,常常有非常高的标准。

风险投资家Guy Kawasaki,在谈到创业时说:

You don’t do things 10% better; you do things 10 times better. (不要做好10%的事情,要做好上10倍的事情)。

好上10%,很难形成优势。从自身成长的角度,往往也就是在现有思维规则下的优化,很难突破性成长。

而好上10倍,差异就非常明显了;从自身成长的角度,以前那一套行不通了,必需要打破规则,从而带动新的思想、新的知识、新的工具,推动人和组织的突破性成长。

Guy Kawasaki是前苹果员工,他说他这种思维是从乔布斯那里学到的。

设定不可能的目标,然后实现它

当把目标设定的足够高的时候,对很多人而言,单纯的听到目标,就本能的觉得「不可能」、「太疯狂了」。

Google员工多恩·道奇曾经讲过一段话,说:

Google往往设定不可能实现的目标……然后去实现它们。我的经理解释说我们需要设定看似不可能完全实现的远大目标。因为如果目标太保守就一定不能实现惊人的结果。我们需要惊人的结果,我们要搞定不可能实现的东西。

这段话讲出了创新型领导者,在「目标设定」上的独特之处,他们设定的目标,是往往超越自身现有能力范围的。

当目标质量标准远远超出自己能力范围,又去追求实现它的话,那么几乎必然的,要打破自己现有的思维框架(规则限制),去学习、研究和创新。在这个过程中,也就拉动了过程质量和体系质量的进步,实现了自我的发展。

激进分子中的激进分子

关于「设定不可能的目标,然后实现它」,Elon Musk(特斯拉、SpaceX创始人),在这方面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。

Elon Musk生于南非,是一个从小喜欢学习的人,经常每天读书10小时。

1983年他12岁的时候,花了三天时间学习了一种编程语言,然后写了一个游戏,后来还卖了500美元。

他不喜欢南非白人懒散的休闲风格,看中了硅谷这块宝地。由于母亲是加拿大人,于是先移民到了加拿大,后来又到了硅谷。

大学里,据说Musk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,问了自己一个问题:「什么会最大程度影响人类的未来?」

他列出了5件事情:互联网、清洁能源、外星移民、人工智能、基因重组。

对后面两者,他拿不准到底会是天使还是恶魔,于是决定从前面3个中选择,作为发展方向。

他最终选择了清洁能源,决定攻读斯坦福的高性能电容器博士学位,这个项目目的在于创造更加高效的能源存储方案。

但那是1995年,互联网如日中天。Musk也害怕错过了这班车。于是他决定退学转向互联网。

他首先想去当时互联网公司的头号代表:网景。采用了霸王面的策略。他直接到网景公司的大厅,希望能够搭讪获得面试机会。但却没有勇气开口,又自行打道回家。最后他和兄弟成立了一家做网上黄页的公司。

赶上互联网热潮,1999年,康柏公司以3亿美金收购了Musk他们的公司。27岁的Musk,分到了2200万美金。

进入高帅富行列的Musk,有了一个新的想法:创建一个网上的银行,提供存款、转账之类的服务,这家公司叫做X.com。

在今天我们已经对于网上转账非常熟悉,但在那个年代绝对是超前的想法。

有趣的是,在他们办公楼里,有另外一家公司也提供类似的服务,为了争夺客户,两家打得不亦乐乎,最后干脆决定合并,成立了PayPal。

2002年,PayPal被eBay(当时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)以18亿美金的价格收购,31岁的Musk拿到了1.5亿刀,成为了高帅富中的战斗机。

即使是企业家,对于很多人来讲,这一幕大概就是他们人生的高潮了。但对于Elon Musk来讲,前面这些只是开胃菜。接下来的事情,才让人们跌破了眼镜。

在PayPal被收购前,Musk开始疯狂的阅读关于火箭的书籍。在拿到1.5亿之后,他投了1亿美金,进入了火箭发射行业,创办了SpaceX。这家公司旨在突破性的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,帮助人类移民火星。

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行业,但Musk并没有满足,在2004年,他创办了特斯拉汽车,旨在加速电动汽车的发展,推动汽车行业走向清洁能源。

接下来在2006年,他投资1000万美金,和表兄弟一起成立了另外一家公司SolaCity,旨在通过更庞大的分布式设施来改变发电产业,让家庭也装上太阳能电池系统,成为发电体系的一部分,降低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消耗。

事情发展并不顺利,到了2008年,更可以说是灾难。

Space X已经发射了3次火箭,都失败了。而剩下的资金既能够支持一次发射,如果再度失败,这家公司应该就关门了。

特斯拉计划中的第一款车:Tesla Roadster,也没能推出市场。更糟糕的是,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,不仅仅压缩了汽车市场,而且让新兴企业的融资变得更加艰难。作为没有产品的特斯拉,现金流烧的飞快。

而Elon Musk的婚姻,也走到了尽头。

Musk创建的公司并不差,反而非常的出色。但他们面临的挑战巨大。

然后转折发生了。

2008年9月,SpaceX第四次火箭发射成功。这次成功给他们带来了NASA(美国航空航天局)的16亿美金合同,SpaceX得救了。在此后的几年里,SpaceX进行了20次发射,因为他们的技术大幅度降低了火箭发射成本,所以赢得了更多的客户。他们正在测试新的航天器,能够载人飞入太空。他们还在建造更大的火箭,能够一次性载100人去火星。此前这些事情,仅仅有中俄美欧这样的国家或者国家联盟才能够付诸实施。

而特斯拉的电动车Model S在高端汽车市场上创造出了类似iPhone出现的营销效应,在高端市场上站住脚后,Tesla开始尝试降低电动车成本,建立充电网络,把电动车推向更广大的用户群体。同时他们也正在创建世界上最大的锂电池工厂。

需要说明的是,在汽车行业上一家创业成功的公司,还是在1925年。

再后面的事情,相对更多的就进入国内大众媒体了。例如特斯拉Model X的发布、SpaceX在火箭回收上的进展。

目标质量: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

Elon Musk有一个愿景: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。

这是一个非常高的目标。

要实现它,Musk认为第一步,是要移民火星。所以他的人生目标之一,是将一百万人送上火星。

即使是「将一百万人送上火星」,这个相比「成为多星球物种」而言的「小目标」,依然是看上去疯狂的想法。实现这一步,人类社会就走向了多星球生存。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质量性的突破。

如果我们使用传统的方式前往火星,马斯克估计每个人需花费100亿美元,这样的成本,显然无法在火星建立一个自给的文明。

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和飞船,马斯克希望将费用降低至20万美元一人,最终目标是单次运送100人。

注意这里人均运载人成本的目标设定:100【亿】美元/人 => 20【万】美元/人。

100亿 ÷ 20万 = 5万

从成本角度,是设定了好上50000倍的目标规则。

当目标设定很高的时候,就会出现一种情况,就是通常的过程(流程、方法、方法论)和体系(例如思维方式、知识结构、人员素质、组织模式、工具等)不足以支持目标的实现,于是创新者,就反过来需要在过程质量和体系质量上,学习、研究和创新,设定新的质量规则,并且实现之。

例如Elon Musk,他要实现「将一百万人送上火星」这样的构想,那就要对应的方法论、思维方式。

过程质量:溯本法与类推法

在人类历史上的每个时代,只有很少的人,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,带给人类社会巨大的财富,推动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。而这样的一群人,他们的思维与行动方式,往往与大多数人有本质性的差异。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,对于我们自己的成长,有巨大的帮助。

在一次对Elon Musk的访谈中,Musk谈到了他思考重大问题的方式: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(第一性思考)。

前面已经谈到,第一性思考这个词,来自于亚里士多德。

关于这个词,我翻译为溯本法,与之对应的是Analogy(类推法)。

所谓溯本法,简单地说,就是从追溯到事物最基本的原理/法则,然后以之为出发点进行推导的思维方式。而所谓类推法,就是其他人或者其他事物是如何如何,所以我也要如何如何。

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,可以说只会用类推法思考。股市上涨,隔壁老王都赚钱了,我一定也要进去啊。然后这拨人往往就是被收割的韭菜。万众创业O2O红火,于是我也要做风口上的猪,大势一变就重重跌到地上。

一个领域的复杂性越高,因果关系越不明显,能够把握本质的往往越少。类推多数人的做法,通常你也就只能得到平均的结果,而按照定义这就是「平庸」(泯然众人)。股市上的平庸通常就是做接盘侠,情场上的平庸通常就是被发好人卡。

Elon Musk成立了SpaceX,来实现火星移民的目标。

在一开始,他想要直接购买运载火箭,发现价格大概是6500万美元。觉得太贵了。

然后他们开始开脑洞,想要从俄罗斯购买旧的洲际导弹,再加以改造。

2002年,Elon Musk和几位同事在莫斯科,拜会俄国官员,希望用八百万美金,购买两枚洲际导弹。俄罗斯拒绝了他们的报价,要求每枚导弹八百万。

由于价格超出了期望,Elon Musk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应对。

在返回机场的出租车上,马斯克把自己准备好的电子表格给同事看。这份表格包含了用于建造,组装和发射火箭所需材料费用的详细数字,还有火箭的各种理论性能值,按照他的计算,可以实现比现有市场价格更低的成本发射小型卫星。如果俄国人不愿意砍价,那就自己干。

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说:「我更倾向于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世界。物理学教会我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去推理,而不是用类比的思维去推理。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第一性原理究竟是什么。火箭是由什么制成的?航空级铝合金,再加上一些钛、铜和碳纤维。然后我会问自己,这些材料在市场上值多少钱?结果发现,火箭原材料的成本大约是火箭价格的2%。」

为了革命性的降低成本,高度实现火箭的可回收利用,而不是一次性使用,就成了一个关键的途径。于是特斯拉开始在火箭可回首技术上发力。

Elon Musk为了实现火星移民的目标,决定自己制造可回首火箭,导致SpaceX在商业上,进入了卫星发射市场。

他们基于第一性思考,自己制造火箭,研发火箭回收技术,导致他们在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,具备了强大的竞争优势。这样也为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体系质量:航天科技知识体系

当Elon Musk对「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」产生兴趣,考虑要移民火星。他做了一件事情,就是开始阅读火箭科技的书籍,打造相关的知识体系。

他现有的知识体系,不足以支持他的目标。怎么办呢?那就学习呗。

这其实是他对自身的体系质量(知识体系)有了新的标准,要加入航天科技相关的知识结构,于是说干就干了。

因为目标足够高,拉动了他自身能力体系的升级。

创新型领导者,因为这种高目标设定,拉动自身的升级,因此成长很快。

反过来,大多数人、企业的问题,是他们的目标不够高 ,于是难以带动对过程质量、体系质量的升级追求,老是停留在原有水平上。

高目标带来的副产品

当把目标设定的很高的时候,可能现有过程、体系支撑不了。大多数人就放弃了,而创新型领导者,他们转而去研究,什么样的过程、体系才能支持自己的目标。

甚至进一步,他们把这些研究中的关键要素,变成了自己的新目标。转而去攻克那些实现自己目标的科技。

这有点像数学家,要证明一个定理,发现需要首先证明一个引理。然后要证明这个,又需要证明另外一个引理。

于是,他们干活干着干着,就证明了一堆东西出来。甚至有些时候,还发现,哎呀原来这个引理才是更重要的更有趣的嘛,转而全身心去干那个去了。

科学家Richard Hamming,1986年在贝尔实验室做过一个演讲,标题是《You and Your Research》(你和你的研究)。这篇演讲对于研究、创新非常有启迪作用,强烈推荐阅读。

其实我恨不得把这篇演讲内容全都搬到文章里,但是,还是请各位自己去看吧,非常非常棒。

在演讲的一开头就说:

我演讲的题目是「你和你的研究」。这不是有关研究管理方面,而是关于你如何独自做研究的。我也可作别的方面的专题演讲-但是今天是专门谈你。我不是谈什么平常的「车轱辘转」(run-of-mill)的研究,我是谈重大的研究。并且为了描述重大的研究,我将时常要谈及相当诺贝尔奖那一类的「大事」。这和获不获奖无关,我指的是我们认为有重大价值的事情。如相对论,Shannon信息论,以及其他杰出理论—这就是我要讲的。

上来就设定目标上的高标准。

演讲中他说:

伟大的科学家常常通过换个角度看问题,就能把瑕疵变成财富。例如,许多科学家每当不能解决一个难题时,他们终究转而去研究为什么「不能」的问题。他们然后反过来看问题:「本来嘛,这才是问题所在。」于是,就有了一个重要的结果。所以,理想的工作条件非常奇特–你想要的往往不是对你来说最好的。

这些副产品,可能有很高的价值,甚至远远超出当时创造者的预期。

就像Elon Musk想要实现火星移民的目标,探索下去,让SpaceX进入了商业火箭发射市场,成为这个市场上有力的竞争者。

高成长秘诀:设定高目标

一个人的高速成长,需要秉持高标准、设立高目标。

就像在应试教育中,同学们普遍缺乏成长,目标太低是一个关键因素。

例如,对知识,要求就是「不懂就要背下来、关键是能熟练做题」,而不追求深度理解。

既然目标不高,现有的方法可能也就凑合,于是就满足于对知识的一知半解,反复刷题。

缺乏追求卓越的精神。

再比如马云,强调996是福报,这个目标就很低,因为满足于低生产力。却不去思考,如何让员工在8小时能搞定,既能够有工作的卓越,有能够有生活的幸福。

对于「设定高目标」,大多数人本能反应就是「我没那个能力啊」。

你有能力还能叫高目标吗。

好人心智是高度的循规蹈矩。总觉得「有多大能力,定多大目标」。

然而创新思维,却是反过来,不拘泥于当前能力去追求高标准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拉动能力的高速进步。

Elon Musk要把人送上火星,并不是因为他有这个能力,才定这个目标。

而是因为有了目标,为之努力,才加速建构相关的能力,快速成长。

思维能力总结

回顾本章内容。

要拥有高度的智慧,需要5种思维能力。

我们的人生,有3件事情:

  • 感受世界
  • 理解世界
  • 改变世界

对这三件事情,对应着三种类型的思维能力:

  • 感受世界 => 形象思维(关注经验、直觉、感受,注重建立经验、形象化的意识和能力,产生听觉、视觉、触觉、动感等)
  • 理解世界 => 抽象思维(从形象层面升级,产生抽象概念、模型,理解形象背后的抽象规律)
  • 改变世界 => 创新思维(打破常规、创造出新事物、新观念、新科技)

在抽象思维的范畴,又有三种思维:

  • 逻辑思维(一元思维)
  • 辩证思维(二元思维)
  • 整体思维(多元思维)

你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,评估自己的思维能力,并且持续精进,从而发展自身智慧水平,并且为人性洞察力的持续进步打下思维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