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
修炼3:微观心理分析

微观心理分析概述

心理分析,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,应该是人性洞察力最为神秘、有吸引力的修炼。

我们可以把心理分析,分为两种类型:

  • 微观心理分析(在具体的事件、场景中,对人的具体心理状况与活动的分析)
  • 宏观心理分析(对个人、群体的长期、稳定的心理模式的分析,例如性格分析)

这两者相辅相成。

修炼3,也就是本章内容,讨论微观心理分析。

修炼4,在下一章的内容中,讨论宏观心理分析。

心理分析能力:综合信息分析能力

心理分析能力,本质上是一种综合信息分析能力。

所谓综合信息分析能力,是指需要进行多方面的信息收集、研究判断,然后做出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。

之所以需要进行综合信息分析,是因为往往没有任何一个单一信息来源,足以提供充分的、可靠的信息。因此分析人员,必须要收集整合多个方面的信息数据,展开研究判断工作,从而提升分析质量。

例如战场信息分析,也是一种典型的综合信息分析工作。分析人员要搜集各个方面的情况,从一线战报、到侦查工作获取的信息、再到此前积累的关于对手的作战人员、运作体系等信息,进行综合研判。

在心理分析工作中,我们所面临的挑战,类似于战场信息分析,单一来源的信息,往往并不充分和可靠。例如一个人未必会向你充分分享自己的心理活动、观念,而且即使他愿意,他自己往往也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观念。

鉴于综合信息分析工作的专业性,在组织运作中,对于重要的此类工作,往往会成立「情报部门」来负责。例如商业情报部门、作战情报部门、国家安全情报部门。

情报,英文为「intelligence」,与智慧同词。例如美国中央情报局,这也是综合信息分析,所需要产生的结果:智慧。要实现从信息到智慧的升华。

要形成这样的智慧,你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心理分析的流程框架,从而可以高效的开始心理分析工作。

心理分析6步流程

要进行高质量的心理分析,你可以按照6步的流程,循序渐进的展开工作。

当然在现实中,往往会有反复迭代的过程。但建立6个步骤的整体框架,会让你能够对心理分析的过程和质量有全局的把控。

第一步:识别任务

微观心理分析的第一步,是识别出相关的心理分析任务。

有4种类型的微观心理分析任务:

  • 微观心理状态分析
  • 微观心理演化分析
  • 微观心理状态预测
  • 微观心理演化预测

这4种任务,是两个维度的组合。

首先我们看第一个维度:状态与演化。

我们经常讲做事情要「把握形势」,孙子兵法中有「形篇」与「势篇」,到底什么是形势呢?

  • 形:静态的结构、关系
  • 势:动态的演化、发展

例如足球赛。

在某个时间点上,每个球员在什么位置承担什么任务,球场上整体的人员分布状况,球在谁的脚下,这是「形」。

而从后场到前场,到底是如何推进的,局势如何演变的,这是「势」。

一场球赛,是如何演化的,这是相对更大的「势」。

「形」就像是电影中某个时间点的图像切片,而「势」则是故事发展的过程。

要理解任何一个事物,都需要把握形势。

在心理分析中,我们把「形」称为「状态」,「势」称为「演化」。

  • 微观心理状态:人在特定场景中的观点、观念、认知、感觉、情绪。
  • 微观心理演化:人在特定场景中的心理状态演化过程(事件与逻辑)。

然后我们看第二个维度,历史与未来。

前者,是已经发生的事情(过去与现在),后者,是可能/将要发生的事情(未来)。

这样组合下来,我们就有了4种类型的分析任务。各种任务的案例如下:

1)微观心理状态分析

现在,你刚刚给客户介绍完产品,报了价格,客户对你说「太贵了」,他是真的觉得产品很贵吗?

这是指向已经发生的场景,分析客户的观点、感受。

2)微观心理演化分析

女朋友早上一起出门旅行的时候还兴高采烈,在路上开始对你发火挑毛病,最后两个人还吵了一架不欢而散。到底女友的心理状态是如何变化的?什么驱动了这样的变化?

3)微观心理状态预测

你和客户在谈判阶段,客户砍价20%,你们考虑坚持原价。如果这样做,客户会有什么样的观点和感受?

4)微观心理演化预测

面临疫情,公司业务有很大下滑,作为老板你准备对员工发表一个全员信,阐述挑战、以及准备采取的变革措施。

这封信全长1万字分为4个部分,你需要预测,在阅读过程中,员工会一步一步的,产生怎么样的心理感受,其情绪与认知会如何演变。

进一步的,如果员工开始交流这封全员信,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,他们的心理认知和情绪又回产生什么样的演化?

心理大师基础:日常心理分析的习惯性优质实践

在竞技运动中,高水平选手的基础,是大量基本动作的训练。

顶尖选手诸如梅西,他们往往的训练数量大于其他人,同时还有更高的训练质量。

这一点,对于心理分析,同样适用。

倒追型领导(4.0版本),在4种领导中,具备最高的心理分析水平。这是建立在他们日常大量的、高质量的心理分析实践基础上。

他们已经养成在日常生活中,自动化的进行心理分析的习惯。

前面谈到摸鱼大师杨老师,非常省力的稳定拿到超高客户满意度。

当时微软团队的成员,素质很高,是微软「招聘前1%的聪明人」留下的遗产。我周围的同事,有诸如省高考状元、高考前3名、国际奥赛金奖之类,头脑都挺好。

就在这一群头脑一流的人当中,杨老师在应对客户方面,出类拔萃,就像乔布斯当年,在一群高智商IT公司领导者中,与众不同。

我观摩他跟客户的对话,对比我和其他同事,发现一个显著的差异,就是他高度关注客户的心理状态(认知、感受等)。

例如他会经常问这样的问题:

  • 您期望的最终成果是什么呢?
  • 您希望我怎么帮您?
  • 这个问题对您们有什么影响?

而当时我们大多数同事,本能的更关注技术层面解决问题,而非从人的层面把握心理。

对于客户的问题,我们往往快速启动了「技术分析」任务,默认我们理解了客户的需求。而他却首先启动了「心理分析」任务,确保自己真正的理解,然后再往下走。

所以可能我们吭哧吭哧干活累的要死,然而从客户满意度上,却不如他悠哉悠哉的摸鱼。

当时微软服务部门,做过调研分析,统计了「导致客户不满意的10大原因」。

第一大原因,是「没有解决问题」。第二大原因,是「不理解我」。

当年我在微软,观察杨老师和其他同事,也就明白了,哪怕智商高头脑顶尖意愿良好的人,如果缺乏心理分析的意识和系统化训练,哪怕有技术能力优秀,也未必能转化为顶尖的客户体验和价值。

对比乔布斯和其他科技公司的领导者,也有同样的深刻感受。

而且,大多数人的心理分析,更关注「心理状态分析与预测」。而倒追型领导,其核心关注点是「心理演化分析与预测」。也就是他们不满足于单点的状态,更要去深入了解微观心理演化的全过程。

《毛泽东选集》中说:

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?那末,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!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,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。

他强调要把事物的来龙去脉搞清楚,求得全面的整体的了解,而非零散的、碎片的认知。

这一点,对心理分析同样适用。要真正理解人的心理运作,就需要搞清楚其来龙去脉(演化逻辑)。

而要做到这一点,首先就是在日常生活中,养成习惯,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,主动分析自己所经历的事件中,心理演化的过程。

举个例子,我有次在家乐福被销售,买了苹果,然后就开始思考,本来我没有任何购买意向,为什么会买呢?于是做了回溯并且记录下来:

昨天刚看到有人讨论,说销售是不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活。今天就学到了一课。

刚才晃到家乐福,准备买点水果。

在苹果摊前扫了一下,山东苹果5.94元,红富士12.9,还有其他其他。

因为【买苹果的想法不强,所以准备离开看看别的】。

然后红富士的促销拿起一个盘子,上面有几块切好的苹果。跟我说:「免费尝一下把,我们的苹果味道很好的。」

我【还在犹豫,觉得吃了就有压力】,她又说:「吃了也不用买的。」

于是我就吃了一块,【免费的便宜就占了呗】。(恩,提供免费样品,让潜在客户进入销售流程。同时也体会到产品质量)

味道的确还不错。

促销说:「我们的苹果是有品牌的。很多老外都到这里来买。你闻闻看,果香很明显的。」(利用社会认知,提升可信度。产品对比)

一边说她拿起一个红富士,放到我的鼻子前,【的确有香味】。

然后她有拿起旁边一个苹果,放到我的鼻子前,说:「这个就没有什么果香把。他们是两个月催出来的。我们是养了9个月的。」(演示、对比和说明一气喝成,让客户认识到与低价产品的差异。打消价格异议)。

我挑了几个苹果。(恩,这个过程应该还有她的引导,没注意)。

然后她拿过我的袋子,说:我帮您去称重。(帮助客户,同时,消除了一个丢单的环节。人们可能会在结账的过程中放弃)。

称完之后,她拿给我,然后说:「这个苹果味道很好,很多人一直来买。但是就是有点贵,2、3个就是20来块了。」(设置客户期望值。同时做异议处理。另外,如果我的表情是嫌贵的话,不知道她是不是会还有什么措施。)。

看我没啥反应,她指着结账台,说:「结账在那边。」(推动客户早点结账也是降低丢单风险,否则晃啊晃说不住就有意外啦。)

乔布斯分享过一个案例,说他们家曾经为了买一台洗衣机,讨论了两周。

我们发现,美国人制造洗衣机和干衣机的理念完全是错误的。欧洲人则好得多——但是他们洗衣服要多花一倍的时间!欧洲洗衣机洗衣服只是美国洗衣机用水量的1/4,你衣服上残留的洗条剂也少得多。最重要的是,它们不会把你的衣服洗坏。他们用少得多的肥皂、少得多的水,但是洗出衣服却千净得多,柔软得多,寿命也长得多。我们在家花了些时间讨论我们该怎样取舍。结果我们讨论了很多设计问题,但也讨论了我们家的价值观。我们是最关心用一个小时而不是一个半小时洗好衣服呢,还是最关心我们的衣洗后感觉特别柔软也更耐久呢?我们在意用1/4的水吗?我们用了大概两星期时间,每晚在餐桌上讨论这个问题。

最终他们购买了德国生产的米勒牌 (Miele) 洗衣机和干衣机。「它们带给我的兴奋感超过了多年来我使用的任何髙科技产品。」乔布斯说。

他们的讨论,其实是围绕购买决策展开的心理分析交流活动。而乔布斯这个分享,则整体揭示了购买决策的演化形成过程。

低水平的领导者,往往对人的心理演化过程,哪怕是自己亲身经历的,也缺乏回溯反思。而高水平的领导者,则对这方面有高度兴趣、探索和认知。

我们知道乔布斯的演讲能力非常牛逼,能够调动听众的情感,创造出无与伦比的用户体验。

要做到这样的层次,也需要以心理演化预测能力为基础。因为你在设计演讲流程的时候,同时也是在规划用户的心理反应。例如从头到尾,用户的情绪体验会如何发展?一句话、一个故事会激发他们怎样的情绪反应?如何一步一步的把用户认知和情绪推动到高潮点?

如果缺乏这种心理演化预测能力,一个后果就是,往往你的沟通预期,和最终产生的他人感受,差异巨大。

例如马云,在过去几年的几次公关危机事件中,其讲话对员工、政府、公众所产生的心理影响,远远超出他的预期。

这种能力,是以日常习惯性的心理演化分析、心理演化预测实践为基础的。你不可能凭空在关键事件中,冒出这种能力。

然而低水平的人,往往是事到临头、火烧眉毛的时候,才想要搞心理分析。

我以前做恋爱情商课,有两种类型的学员,会很急切的向我咨询心理分析类问题。

第一种:追求未遂

他们经常问诸如:

  • 到底他/她爱我吗?
  • 他/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(微观心理状态分析)
  • 我如果向他/她表白,对方会有什么反应呢?(微观心理演化预测)

第二种:关系危机

亲密关系已经濒临破产。

在这种场景中,往往一方想要挽回关系的沟通,很容易进一步激发关系的破裂。例如想要确认关系,负面情绪严重,反而让对方感受到巨大的压力,极力回避或者引发破坏性的冲突。

这时候,往往想要挽回的一方,会询问诸如:

  • 他/她是不是不爱我了?还有挽回的机会吗?
  • 老师你看我这么说他会怎么想啊?
  • 老师我这样讲了,他过了两小时还没回我,是不是没希望了?

甚至很容易陷入到低质量反复的心理揣摩。

例如我有学员,看到另一方发了一张吃饭的照片,就开始揣测:

  • 他是不是在跟女生吃饭?这个女生跟他什么关系?
  • 他这个时候发这个照片,是想跟我传达分手意思吗?

反复问。

我有时候就直接说:「我特么的怎么知道他是啥意思?」

这么少的信息,反复揣测,也得不出什么高质量的结论。

但这个阶段的人,很容易被焦虑情绪驱动。

反过来,他们在日常,却可能忽略心理分析实践活动。事到临头,面临关键性沟通,才想着要判断、预测对方心理。

这就难了。

就像平时不踢球,打大赛才想要研究如何传控,没基础。

第二步:明确目标

在这一步,需要明确,到底心理分析任务,指向的具体目标是什么。

如下是不同类型的心理分析任务,具体的目标案例:

1)微观心理状态分析

  • 销售场景:客户说要考虑一下,是真考虑还是假考虑?
  • 销售场景:某某销售人员在做销售演示的时候,自身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?
  • 销售场景:客户对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,兴趣度有多大?
  • 服务场景:对于这次服务,客户满意度如何?
  • 服务场景:在这次服务案例中,服务人员在听完客户问题后,自身是什么样的观点和感受?
  • 管理场景:某某员工对新的工作方向,是什么态度?

2)微观心理演化分析

  • 销售场景:在我们的销售演示过程中,客户对我们的产品与服务认知,以及客户的情绪,是如何变化的?
  • 销售场景:在我们的销售演示过程中,销售人员自身的关注点和情绪度、自信度,是如何变化的?
  • 服务场景:在服务中,客户从一开始怒气冲冲,到最后满意而归,整个心理是如何演化的?
  • 服务场景:在服务中,客户从一开始的相对平静,到最后勃然大怒,心理是如何演化的?

3)微观心理状态预测

  • 销售场景:如果我现在对客户报价80000块,他会有什么感觉?做出什么决策?
  • 管理场景:这次新项目提案很重要。如果下属在会议上公开反对我的新项目构想,我会有什么样的情绪?

4)微观心理演化预测

  • 销售场景:如果按照我们设计的流程,对客户进行演讲,客户在整个过程中,认知和感觉会有怎样的变化?
  • 亲密关系场景:面临和伴侣的冷战。如果按照构想的沟通,对方会如何感受?双方的互动和情绪会如何演化?最终是否会恢复关系,还是推向更加破裂?

目标明确,才能有的放矢。

第三步:建立模型

心理分析任务,就像解应用题。

为了得到答案,我们需要考虑多个条件,并且建立模型,明确条件与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。

模型是否靠谱,直接关系分析质量。

在日常心理、沟通、关系中,有两个常用的心理分析模型:兴趣度模型、满意度模型。

  • 兴趣度模型:评估人对特定事物、人物的兴趣度、重视度。
  • 满意度模型:评估人对特定事物、人物的满意度、体验感。

兴趣度模型3要素

在日常心理分析中,一类常见的目标,是评估人对于事物的兴趣、重视程度,例如:

  • 客户对我们的产品,有多大的兴趣/重视?
  • 客户提出了很多需求,最想要的是什么?
  • 员工对什么话题感兴趣?
  • Ta爱我吗?有多爱?

在「判断兴趣度与重视度」这样基本的事宜上,人们还是容易犯错。

不仅仅是搞不清楚别人的兴趣点与重视度,而且往往对自己的兴趣、关注和重视度,有严重误判。

要有比较精准的判断,有4个基本的因素:

  • 言行:上堆与下切
  • 姿态:前倾与后仰
  • 决策:愿意付出的代价

兴趣度判断要素1:上堆与下切

在前面我们讨论过「上堆与下切」的概念。

  • 上堆:把主题推向更抽象、更概括的层次。
  • 下切:把主题推向更具体、更细节的层次。

如果一个人对话题、事情有兴趣,通常就会首先「下切」,了解更多细节、推向更具体的实现。

而缺乏兴趣,就容易习惯性「上堆」做概括,结束话题。

因此言行中的「上堆与下切」倾向,是判断一个人兴趣度、兴趣点的基本要素。

我的恋爱情商课学员A,给我印象很深。

当时她加入课程,是因为面临和男友的关系危机。除了上课,也想问我如何处理。

我对学员的要求是,如果你要个性化的支持,那么首先要梳理出自己的案例资料。

于是我让她写篇案例材料。

她提交给我的时候,我震撼了。

这是一篇感性、优美的文章。

她写了和男友的认识过程、甜蜜的恋爱片段,我读着都感同身受。

我把她的案例资料取了个名字《3次约会的故事》,后来还重新读了几遍。

然后,他们冷淡了。

A问我,为什么呢?

我让她把他们之间的对话记录全发给我,我看看。

我重点看了她和前任热恋期间的对话。

因为往往后面的危机,在更早的时候,就有伏笔。

几乎每一段都很长,只有一段很短。

很短的那一段非常有意思。一共四句话。大致如下。

男:我要辞职了,准备加入xxx公司,yy行业是我从小的梦想。(这是男生第一次辞职,第一份工作8年)。
女:很好,恭喜你啊。【上堆】
男:你知道吗,我小时候blabla(讲他为什么小时候会有这个梦想的)
女:真好,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告诉我。【上堆】

我看了对话就跟学员说:你看啊,这个男生是事业导向的、工作狂(学员告诉我的)。然后跟你谈他要辞职(人生第一次辞职)、跟你谈他职业的梦想,这个对他来讲,是人生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
如果是我,我肯定会接下去了解更多的内容,自然就会下切提问,例如「为什么你有这样的梦想啊」。一方面是真正的了解他,同时也可以看自己可能怎么能帮到他。

而你这两句话,明显是心不在焉想要结束话题,对他的梦想、他的职业并没有兴趣。

而且关键是,连续两句。男生本来看上去应该是有分享欲望的,都被硬生生给怼回去了。

除了这个对话,他们热恋时典型的对话都很长。长的话题,女生并不是这种快速结束风格,反而是非常有兴趣,大量的分享交流。

那么长的对话话题主要是什么呢?我看了一下,主要是「你爱不爱我呀」、「我们去哪里玩啊」之类。

我就问她为什么反而是男生梦想的对话,她那么快的想要结束。

她想了想说,当时她想要去旅行,所以想快速转移话题然后谈谈旅行的安排。

我跟她说:「男生是事业导向的,你知道。但是他的梦想、他的职业,这些话题你没有兴趣。所以恐怕你也很难说你理解他」

她说:「我当时觉得没必要了解这些啊,只要他是爱我的就行了」。

她一直认为,她很爱、很关心这个男生,为之恋恋不舍。

但是从她对话的「上堆与下切」倾向,貌似她的兴趣点,却是她自己的体验和感受,而非对方的体验、感受和生活。

有次我拜访一个家庭。

几次听到妈妈,反复几次,说了下面两句话:

「我的儿子,我还能不了解吗?」

「我就不理解,为什么儿子就那么爱玩手机」

我就跟她复述了一遍,听到的这两句,问她:「到底你是理解呢,还是不理解儿子为啥爱玩手机?」

她说:「我不理解」

我就问:「那你想要理解吗?」

她没有下切,而是转移了话题。

所以啊,看上去,她反反复复说「我就不理解,为什么儿子就那么爱玩手机」,其实她并不关心「为什么儿子就那么爱玩手机」。

你要是直接解释,往往没啥用,沟通也不会到点上。

前面谈到魏惠王见公叔痤的案例。

公孙鞅者,卫之庶孙也,好刑名之学。事魏相公叔痤,痤知其贤,未及进。

会病,魏惠王往问之曰:「公叔病如有不可讳,将柰社稷何?」
公叔曰:「痤之中庶子卫鞅,年虽少,有奇才,愿君举国而听之」
王嘿然。【上堆】
公叔曰:「君即不听用鞅,必杀之,无令出境」
王许诺而去。【上堆】
……
王出,谓左右曰:「公叔病甚,悲乎,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!既又劝寡人杀之,岂不悖哉」

对于「举荐」,王嘿然(默默无言),对于「劝杀」,王许诺。也就是他对公叔痤的回复,根本没兴趣。

然而从魏惠王的自我认知角度,他并没认识到这一点。反而觉得「我问了公叔痤,他病得不轻」。

在销售中,经常会面临一个问题,那就是客户说「我要考虑一下」。

这里就给销售提出了一个心理分析题:「客户到底是真考虑,还是假考虑呢?」

从「上堆与下切」的角度,如果客户真的有兴趣购买产品,就会对「成交手续以及成交之后的未来」有下切的动机,想要澄清了解。因此往往会提出具体的、针对成交手续和后续场景的问题。例如:

  • 询问支付方式(下切、了解成交细节)
  • 询问将来购买后,产品交付和使用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、如何处理

越是重大的决策,一个人要是真的进入严肃思考的过程,就需要去考虑后续的具体画面与问题,因此大概率就带有下切提问。

兴趣度判断要素2:前倾与后仰

在沟通中,姿势前倾往往表示对话题感兴趣,而姿势后仰则表示缺乏需求。

举个例子,如果我们看一下大多数销售与客户的沟通,你会发现销售常常是不自觉朝前倾,拼命推销产品,而客户常常向后仰。对于销售而言,这是糟糕的信号,你需要他们远远胜于他们需要你。

同样的,如果你和自己的心仪对象聊天。聊着聊着如果你发现对方朝你前倾,通常说明对方有兴趣,也许是对你的人,也许是对你的话题。反过来如果你不自觉的往前倾,对方不自觉的往后仰。你在拼命表达「需要」,而另外一方明显是在拒绝,供给超过了需求。

沟通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能力就是判断力,你要知道什么时候人们不需要你了,懂得收手,也是一个基本功。

顺便这里讲一个人类常见的心理模式,很多时候一个人对对方有欲望兴趣的时候,往往对方后仰,他会本能的更加急迫的想要激发对方的兴趣,肢体语言上会更加前倾。但本身他的沟通已经过量了,这种行为往往导致对方更抗拒。

兴趣度判断要素3:愿意付出的代价

兴趣度,本质上是对话题、事物的价值认同度。

到底一个人有多大的兴趣?一个关键因素,就是要看对方愿意付出的代价。

2004年,刚到微软不久,微软一家合作伙伴,跟我说他们想要做一个项目,希望得到微软的资源支持。那个项目也是微软想要在国内发展的方向。

我觉得这个挺好啊,就跟负责这家合作伙伴的同事聊这事。

然后同事说:

这事我们这样给支持,多半做不成,因为他们可能只是随便说说,拍个脑袋,想拿资源。

他们要我们的支持,也可以。首先他们需要购买相关的软件系统,然后把公司里面最出色的两三个骨干调来负责这个项目。他们愿意出人、出钱,那么证明他们真是想要做好,我们再提供资源就才可以成事。

如果我们白给资源,他们要不要呢?当然要了,免费的呗。但是不是这个真的有价值呢,大概率是他们也没当一回事。

这样一来,我们就把微软的资源,投入到了一个可能没啥收益的地方。

因此,在工作和生活中,为了确保我们投入的方向,是对方真正关注的、感兴趣的、高价值的事情。一个基本的策略就是,测试对方愿意为此付出的代价。

如果对方愿意付出代价,这意味着真的「很有兴趣」。

我以前参加公益教育活动,到大学里给学生分享职场方面的内容。

学生会问我诸如「AAA行业怎么样啊,我想去BBB公司怎么做」啊,我就跟对方讲,甚至还会调动自己的人脉去帮他们。

后来做后续的跟进,突然发现,咦,原来你们啥都没干嘛,或者最多参加个招聘会,投份简历,被拒了就觉得「我已经尽力了」。靠,我这不是皇帝不急太监急么。

吸取了教训,下次再有人问我类似的问题,我先就会问:「这件事情,你已经做了什么研究?」通常的答案就是「我随便问问」。于是我就跟对方说:「你先搜索一下关键词blabla,看看有什么资料,然后有不懂的问题再来问我」,顺手留个邮件。

很少有人会真正的去研究之后再来问我,这样我就有效的淘汰了一批「不在意这件事情」的人,从而让我的公益时间,可以真正服务于「有兴趣有投入」的人。

因此,为了判断人的兴趣度,很多时候,你需要了解对方已经付出的代价,以及愿意付出的代价,甚至直接引导对方采取付出代价的行动,反过来测试其兴趣度、意愿度,例如:

  • 时间、精力(例如大老板虽然很忙,还是愿意来开会)
  • 金钱(愿意付钱、愿意付高价)
  • 信息分享
  • 资源分享(例如介绍认识自己的老板、其他决策人)
  • 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来推动事情
  • 承担特定的风险

其实前面上堆与下切,也可以说一种付出。因为下切意味着花精力去了解。

卡诺满意度模型

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,另一类常见的心理分析任务,是评估、预测他人对事情、人的满意度,分析让他人满意和不满意的原因,寻找改善方向。

对这类任务,你需要了解卡诺满意度模型。

在卡诺满意度模型中,把影响满意度的因素,分为三种类型。

第一类:保健因素。

保健因素的特征,是如果做得不好,人们会很不满意;但哪怕做得再好,最多人们会觉得还行吧,不会特别满意。

例如对餐厅,卫生往往是保健因素。

如果餐厅很脏,我们会非常不满。但卫生搞得再好,你也不会觉得,这是一家顶尖的餐厅。

第二类:线性因素

线性因素的特征,是如果做得不好,人们会很不满意;如果好了,满意度可能就很高。

例如餐厅的上菜速度,对很多人可能就是个线性因素。上菜太慢,会很恼火;上菜很快,会感觉不错。

第三类:激励因素

激励因素的特征,是即使没有这个,人们也不会不满。但如果有了,满意度就大为提升。

假设今天我们去餐厅,老板突然说你们老客户,送一份大龙虾,那可能就成了激励因素,觉得这餐厅挺好。

因为超出了自己的预期。

当然,如果每次老板都送龙虾,那估计久而久之就变成一个保健因素了。有了没感觉,没有觉得不爽。

满意度管理策略

理解了3类因素,那么在客户服务和其它沟通、关系场景中,就有了基本的策略。

对于保健因素,通常做到基本够好也就行了。因为再花资源,对满意度的影响很低。投入产出比不高。

很多人,尤其是「好人」思维导向的,他们可能很忙很累,付出很多,然而对对方而言,并没什么感觉,就是因为可能在保健因素上过度投入了。

对于线性因素,要保证做好。

除此之外,还要考虑,是不是要加入激励因素,从而大幅度提升他人体验。这也就意味着,不仅仅是就事论事的解决他人问题,还要主动的超越当前问题,成就他人。

激励因素的应用

卡诺满意度模型,和运用模型进行满意度分析与预测,是我在微软服务部门学到的。

当时我们团队,会运用这个模型,大量的进行案例分析应用。

举个例子,有次我有客户,问我相关的文档资料。我发给她资料,同时思考,如何以后面临这种情况,她如何可以更好的得到想要的东西。

其实很多资料在微软网站上都有,只是客户不一定能快速的发现。于是我同时写了详细的指南,概要介绍微软网站上有什么类型的资源,如何可以快速的定位搜索等。

这也就是超出期望的激励因素,不仅仅解决当下的问题,也帮助客户解决未来的问题以及提升能力。

后来客户给我回信:

John

收到邮件我非常感动。我知道你们都很忙,你们每天的工作量通常是120%,是非常紧张的。其实我的问题早己经被您解决,您给出这些宝贵的信息,对于我出的问题来说,己经是额外的工作了,占您的时间整理这些信息,这的确使我很受感动,同时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信赖微软的原因。与微软合作总会有额外的收获,总有一种时刻被关心的感觉。

学习微软的文化和精神:知识共享,我要将以下信息在我们研发部门共享,使更多的人受益,使更多的人感受并学习到微软的服务和微软对客户的这种关心。

再次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。

打破天赋论

在微软运用卡诺满意度模型的经历,我有一个很大的心得。

在那之前,我一直认为情商是一种天赋,很难自己提升。

而当用卡诺满意度模型,分析客户案例的时候,我突然意识到,哪怕是「客户满意」这种感性的东西,依然是可以用理性的知识去分析,用理性的框架去改进的。

如果这样推而广之,那么情商就不应该是天赋,而是就像数学、物理一样,可以探索规律、持续学习和进步的能力。

在以前,我从来没有有意识的,持续去探索人类心理、关系的规律,因为感觉那是天赋嘛,其实就是自我设限。

就像有些学生,觉得「我没有数学天赋」,那么他们就不会去研究如何有效学好数学,自己已经放弃了。

当意识到这事情有改变的可能性,开始投入注意力,那么改变也就更可能发生。

伴随着这个领悟,我开始把注意力投向研究人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

第四步:收集信息

有了明确的目标、有效的模型,接下来我们就要围绕目标问题/模型,收集相关信息。

不同层次的领导者,在信息收集水平上差异巨大。要做好这一工作,你需要把握几个要点。

1)对心理观感与心理活动的直接提问

很多人对心理分析有一个迷思,觉得心理洞察能力强的人,能够读心,直接把握他人的心理运作。

现实是,高心理洞察力的人,有一个基本习惯,就是会有大量对他人、自己的心理观念、感觉、活动的提问。

反而是低水平的人,容易跳过提问了解的步骤,直接开跑。

例如销售中,当客户说「太贵了」,通常有两类回答:

  • 色狼式回答:不贵呀,我们的产品很有价值的呀。
  • 好人式回答:你要买我们可以打折。

高水平的人,会首先针对对方「太贵了」这一说法,提问了解心理判断的依据,探查对方心理活动,例如:

为什么你觉得贵呢?参考标准是什么呢?

再比如家长,当娃题目不会做或者做错了,往往会直接就开讲。

而高水平的家长,则是首先会去提问,了解对方心理认知、感受,例如:

  • 这道题,你是如何思考的?有什么思路/想法?
  • 这道题,你觉得错在哪里呢?
  • 看到这道题,你有什么感觉?

2)拆解细化提问和信息收集流程,从而精确获取信息

为了精准的收集到信息,很多时候你需要拆解提问、信息收集流程,从而精准的得到特定信息。

还是以销售工作为例,很多销售上来就跟客户开讲,介绍个半小时,对于客户到底心里怎么看待产品和服务的,缺乏具体的信息了解,只能大而化之从最终客户的后续行动判断,例如是否有交定金、是否在推进购买流程。

非常粗糙。

高水平的人,则会进行拆解。

例如在销售中,当介绍完产品之后,一个技巧是询问客户诸如「先抛开价格因素,请问您有什么疑虑吗?」

这样先确保在产品自身上,客户有充分的了解。

3)观察型信息收集和实验型信息收集两手抓

微观心理分析任务中,有两种类型的信息收集方式:

  • 观察型的信息收集
  • 实验型的信息收集

所谓观察型的信息收集,就是以类似于观察者的视角,来收集信息。

举个例子,假设我们要分析一个人在演讲中的心理,听他的演讲或者观看演讲视频,这是一种旁观型的信息收集。

再比如我们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,这也是一种自我观察。

再比如提问对方对特定事情的看法、相关心理活动,这也是在以观察者角度收集信息。

它不涉及到对事件中当事人心理运作的直接改变,或者对心理变化的影响很小。

而实验型的信息收集,则像是做物理化学实验,为了验证/获取特定信息/结论,规划设计一个实验,对研究事物施加影响,看会产生什么结果。

我有一位前同事,曾经创建过一个公益项目,组织商业界人士与学生的交流。他特意将申请表搞得很复杂,因为这样,那些只是想打个酱油的人,填到一半就放弃了。

他的这个做法,就是实验型的信息收集。通过设计「填复杂的申请表」,来判断筛选真正有兴趣意愿的人。而这个做法本身,也会直接影响申请者对申请的感受,因此也就对当事人在事件中的心理有了比较大的影响。

再比如「服从性测试」,也是典型的实验型信息收集。

本来人不想喝酒,也没必要喝,但可能酒桌上领导啊、同事之类的拼命劝,就是看你「心里不情愿但是在劝酒下会怎么办」,来判断你的服从度。而一旦你服从了,也往往改变了你的心理状态。

在现实中,要了解人的心理,很多时候去实际的做一下,测试对方有什么反应,是一个基本手段。

例如在做产品开发的时候,一种思路是,先把产品文案写出来,发布和潜在客户沟通,甚至预售让用户交定金,测试一下市场反馈,用户到底有多感兴趣想要购买。

这种方式,通常要比调查问「如果有这样的产品,你会买吗」之类靠谱很多,因为当你去调查市场的时候,一方面用户并不在购买的环境和真实的体验中,因此他们的判断可能有大的差异;另外他们也可能会撒谎,例如为了让调查人员感受好一些。

第五步:研究判断

在收集信息之后,需要综合信息进行研究判断。

做好研判工作,有几个要点:

1)对信息可信度的重视和基本判断

低水平的人,往往对信息可信度缺乏靠谱的判断。

这一点并不是仅仅针对心理分析,而是大多数人在综合信息分析工作上,缺乏对信息可信度的基本认知。

这两天俄罗斯与乌克兰的交战,战争才开始1-2天,网上各种信息,真伪难辨、非常片面,然而很多人已经基于俄罗斯、乌克兰某一方面发表的一条信息,甚至是自媒体上看到的某条信息,就开始做出言之凿凿的结论与判断了。

然而问题是,哪怕俄罗斯、乌克兰官方发布的信息,在战争情况下,都有高度的欺骗动机,也未必掌握了一线各种情况,更别说各种野生自媒体。

这么多人,怎么基于可信度高度存疑的信息,做出判断的?

在企业运营中,一个典型的对「信息可信度」缺乏把握的领域,是对客户需求的理解。

色狼式领导,把「自己的想象」,当作高可信度的客户需求,有「迷之自信」。

而好人式领导,把「客户提出的要求、表达的想法」,当作高可信度的客户需求,有「迷之他信」。

亨利·福特说:「如果我问人们想要什么,他们会说更快的马」。

乔布斯讲「Read the text between lines」(阅读尚未写到字面的东西),不依赖于客户提出的要求和想法,而是要建立自己的洞察力。

当然,「客户提出的要求、表达的想法」依然是重要的信息来源,但却不是神圣的旨意。

2)综合各种信息的相互补充、验证、质疑

对于多个渠道信息,你需要综合分析判断。

这些信息可能会互相支持,例如运用兴趣度模型分析,客户语言下切、沟通中前倾。

但也可能互相矛盾,例如客户嘴上说「很重视」,然而既不愿意花钱,也不愿意花时间。

有些时候,为了做出判断,你可能还需要收集进一步的信息。

3)对研究判断可信度的觉察、重视、警惕

和信息可信度一样,我们做出研究判断,最终也存在可信度问题。

例如到底客户对项目有多大重视程度,购买意愿有多强,鉴于我们仅仅见到了部分决策者,我们初步认为有比较大的可能性。

对研判可信度的认知,直接影响到决策质量,作为领导者,必须慎重警惕。

就拿这次俄乌开战事件,就在前几天,很多人包括知名大V言之凿凿,说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打不起来,举出理由若干。

战争政治这么复杂的事情,我们大多数人,连基本的一手信息都没有,最基础的调查没做,对事情的前因后果发展态势没啥靠谱信源,看了点二手三手甚至可能完全是编造的信息,就能够像川普老师那样充满自信的做出结论,这种行为本身值得反思。

第六步:复盘反思

心理分析任务的最后一步,是复盘反思。

在这个阶段,有几个基本的事情:

1)收集进一步的信息

例如,事情产生了什么结果?他人有什么反馈?

以前微软在客户服务结束后,会有电话和邮件的满意度调查,围绕满意度包括4个部分的范畴:

  • 您整体对这次服务,满意度如何?
  • 从服务流程的角度,您对这次服务满意度如何?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?有什么好的地方?
  •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,您对这次服务满意度如何?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?有什么好的地方?
  • 从服务工程师的角度,您对这次服务满意度如何?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?有什么好的地方?

调查数据,会汇总到公司的平台上,员工可以访问。这样大家形成一个信息闭环。对自己做的服务,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客户体验感受,有清晰的反馈。

2)复盘事件,分析问题

对事件进行复盘,分析有什么问题,例如客户不满意的因素是什么,具体到什么环节导致了这个问题,如何改进。

3)总结知识与经验

把对事件的复盘学习,总结出相关知识经验,从而可以提升后续的任务质量。从而持续的成长进步。

回顾:心理分析6步流程

回顾本章的内容,要进行高质量的心理分析,你可以按照6步的流程,循序渐进的展开工作。

心理分析能力,是一种综合信息分析能力。范围广、难度高、价值高。你需要在分析数量和质量上的积累,持续修炼。而6步流程,为此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框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