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
心理第一定律

心理第一定律:感性决策定律

感性决策定律,描述的是我们心理运作的基本规律:

人类认知与决策由感性主导,理性参与。

要理解这一规律,我们需要对人类心理运作模式,有整体的了解。

缺失的心理知识架构

无论是从一个人自我健康发展,还是有效的处理关系和沟通,甚至是商业活动,对心理的了解都是非常重要。

然而大多数人,都缺乏基础的心理知识架构。

在学校中,我们学习物理、地理、生理,却没有心理。

哪怕是部分学校开始有心理方向的课程和人员,重点往往也是「心理辅导」,在于「疏导和解决心理问题」,而不是帮助人建立心理的整体知识架构,并且有效的用于自我发展和关系发展。

天文(物理最早的重要研究领域)和地理,在农业时代已经是重要的知识领域,因为他们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,例如观察天文研究土地便于农耕,勘探地形绘制地图无论是对农业、商业还是军事都非常重要。因为土地的丈量勘探等等,也带动了几何方面的数学发展。

从这个角度,最早这些科目,其实是有高度的现实价值,帮助我们理解自然世界、适应自然世界和改变自然世界。在学校教育里,经常有人问「这个有什么意义」,很多时候是因为一方面应试教育注重知识灌输,却缺乏帮助人们理解这些知识产生的环境和应用的领域。另外也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,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和影响能力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,以至于这些知识相对来讲变得没有从前那么稀缺了。

除了自然世界,我们还需要去理解、适应和改变人类世界,以及理解和发展我们自身。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,那么心理、沟通、关系这样的科目和知识体系,具备高度的现实生活价值的内容,应该是基础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。

尽管心理学种类繁多著述丰厚,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,依然缺乏一套简洁明了,实用性强的知识体系。

因此,我的心理知识体系建设过程,是持续在学习已有的知识基础上,同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发现,整合起一套实用心理知识体系。就像牛顿运动学一样,我尝试从基本的原理出发去推导出更加外围的知识,从而建立一个层次化的易于理解的体系。

在本书中,将会分享这个体系的核心内容。

生理第一定律:节能定律

在讨论心理运作之前,我们首先讨论人类生理运作的基本规律:节能定律。

人的生理运作,倾向于以节约能量的方式进行。

生物是需要能量的,没有能量也就没有了生命。鉴于能量的有限性和宝贵性,生物体都有一种节约能量的本能。

人类的心理运作,也会受限制于生理规律。

从这个角度看,懒惰是人类的本能,勤奋才是例外,因为懒惰多数时候,是更节约能量的。

此规律应用到心理领域,也就意味着,人的心理运作,需要以节能的方式运行。

意识金字塔

人类的思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:意识、潜意识与无意识。


无意识部分是资料库,储存着所有我们的记忆,无论是自然遗忘的,还是因为伤痛被反复压抑的。它仅仅是存储,没有思维运作能力。

而意识和潜意识,都具备了思维运作的功能,例如接受外界的信息、认知处理、决策等等。但他们又有关键性的不同,并且共同运作组成了我们的思维体系。

关联系统与逻辑系统

人类意识具备一个超级重要的功能:逻辑推理功能。

逻辑功能,在生物界中是顶级的存在,因为它我们才能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,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,才会有思考、科学。

而潜意识的运作,是以「关联与模式匹配」的方式,而非严格的逻辑推理。

所谓「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井绳」。从理性上讲,绳和蛇没什么关系。但是,当我们被蛇咬的时候,潜意识就把蛇和痛苦、恐惧等情感联系了起来。

而我们看到井绳的时候,潜意识的关联机制会把井绳和蛇关联,蛇又和痛苦、恐惧关联,然后我们的恐惧感就产生了。

这种方式的优点是,相比严格的逻辑推理,关联式的运作效率非常高,高速度低能耗。逻辑思考一方面速度慢,另外一方面耗费的能量高。

所以人类思维,整体上由「高能耗、高精度、低速度」的逻辑系统,和「低能耗、低精度、高速度」的关联系统结合;前者需要由意识启动,后者构成潜意识运作的基本方式,这是一个挺精妙的搭配。而这一点,也决定了人类思维的很多特性。

潜意识的自动化运作

意识部分的启动是需要注意力的,是间歇性的;而潜意识的运作是自动化的、是全天的。

人的思维就像一家大公司,意识是老板,而潜意识是员工。老板不一定随时都在公司,但公司总是每天都有员工处理各种事情。

潜意识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,自动化运作处理了绝大多数事情;只有少数异常和重要的情况,才会交由意识处理。

这就像大公司里面,如果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老板来参与,那么老板很快也就累死公司也就没法做大了。一家成熟的大型公司,有明确的运作体系,大多数事情由员工处理。老板只应该负责重要的事情。

你每天从家里上班,中间你不会每走一步都去思考,这一步我走到哪里了,下一步该抬左脚还是抬右脚,到了公司也不会回忆出非常具体的行走路线,因为作为老板的你,并不需要去关注这件日常事物,你的员工潜意识,已经把这事做好了。

从节能定律的角度,保持注意力产生意识进行逻辑思考,相比自动化的潜意识运作,能量消耗要高很多。如果人类都依靠意识来运作,那么最后我们应该因为耗尽能量很快完蛋。就像公司里老板的注意力要比普通员工宝贵很多,也没法事事兼顾一样。

说来老板也可怜,很多时候高高在上的人,是了解现实最少的,因为底层过滤掉了绝大多数信息,甚至可能是至关重要的。

鉴于潜意识过滤掉了大部分信息,那么这里的问题就出来了,如果潜意识的筛选机制,导致筛选出来的信息质量有问题,例如把鸡毛蒜皮的事情通报给老板,反过来真正重要的直接丢弃。那老板基本上思考和决策质量,就不会高到哪里去。

注意力的有限性

可能大家都有经验,就是听一些枯燥的讲座,自己都昏昏欲睡。其实这是人类的保护机制。

鉴于能量的有限性,如果一直开动大脑也觉得跟不上节奏,或者太简单根本就不需要开动大脑,那么还不如睡觉,关闭大部分运作系统,就跟电脑一样进入节能状态。

而另外一方面,强制自己去注意,本身也就是需要更高的能量(运用意志力本身就是意识的运作,而且因为要对抗生理和心理的自然状态,往往这时候能耗更高)。因此如果你努力了很久去强行学习,那么相对整个能量状态下降的会很快,而当能量下降到一定程度,也就再没有没有能力去运用意志,身体也会自然休眠了。

既然注意力是有限的,那么如何唤起人的注意力,让大脑从休眠状态进入意识状态呢?

这就是情绪的功能。

情绪与感受

与意识相比,潜意识具备一个独特的功能:对情绪的处理能力。

我们经常说情感,严格的说,情感其实是两个事物组成:情绪与感受。理解这两者的差异和关联,是掌握心理活动的必修课。

情绪 感受
人类的低级功能 思维的高级功能
样例:恐惧 样例:幸福
警报:重要事情发生 评估:怎么看待事情和状态
对外界事件的生理响应 对情绪和认知的心理解读
为基本生存优化 为长期存在优化
强烈而短暂 平缓和持久

情绪是人类的低级功能,它是作为对外部事件的「警报信号」而产生的生理反应。

例如,我们夜晚走到空无一人、灯光暗淡的街道,可能会产生「恐惧」的情绪。这时候我们头皮发麻、身上起鸡皮疙瘩、对周围环境变得更敏感。在这种情况下,作为「恐惧」的情绪,其实警告了我们潜在的危险,激发我们将注意力放在这种危机上,在很多情况下,这有利于提升生存概率。

再比如当我们被他人攻击的时候,产生了「愤怒」情绪,这时候肾上腺素加速分泌心跳加快血压升高,如果是要搏斗,这些因素会提升搏斗的成功率。

而感受,则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功能。它是我们对情绪、自己的状态以及其他事情的综合评估。

例如如果我们经常有「快乐」的情绪,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,那么我们可能得出「我是幸福的」的感受。而如果我们频繁有「恐惧」、「羞愧」等情绪,认为自己缺乏能力不被重视,那么可能会有自卑感、担忧感、不安全感。

如下是一些常见的情绪:

  • 恐惧
  • 快乐
  • 疼痛
  • 愤怒
  • 忧伤
  • 羞愧
  • 焦虑
  • 渴望
  • 好奇

如下是一些常见的感受:

  • 幸福
  • 安全
  • 担忧
  • 痛苦
  • 抑郁
  • 自卑

情绪的重要性:触发意识运作

前面谈到,为了节能和反应速度,人类的意识运作,通常是关闭的,尽在特殊情况下启动。

而情绪,就是唤起意识的信号。

例如当恐惧的时候,我们马上警觉了,观察分析环境;再比如当好奇的时候,我们就开始投入注意力,开始倾听了解。

有情绪才有注意力。

能否调动人的情绪,也就成了领导力的基本元素。

意识与潜意识的对比

总结意识和潜意识的差异:

意识 潜意识
注意力介入的人工运作 自动化运作
间断式的运作 全天候的运作
逻辑思考能力 关联能力
能够感知、处理情绪
自动化的想象和补充能力
以事实、观念为基本输入 以经验、记忆、想象、图像、情绪为基本输入

当我们进入高度的逻辑思考状态的时候,跟人交流往往都缺乏情感。

这一点的原因在于,人类的逻辑运作模块,处理的是事实和逻辑,而非情绪。而当我们的精力都集中在逻辑运作上时,也就压制了来源于潜意识的情感运作。

人的潜意识,是典型的感性思维:

  • 处理经验、记忆
  • 接受和处理多方面的信号输入:视觉(图像)、听觉(声音)、嗅觉(味道)、情绪
  • 基于事物之间的直观联系而非严格的逻辑推理

潜意识是全天候运作的,反过来,仅仅当我们意识介入并且进行逻辑思考的时候,理性才会运作。从这个角度,我们可以得出心理第一定律(感性决策定律):

人类认知与决策由感性主导,理性参与。
基于这一定律,如果我们要有效的影响他人的认知和决策,就需要具备对感性的影响力。

感性决策,理性参与

我们的决策,主要由感性驱动。这体现在如下几方面:

1)诸多例行决策直接由潜意识做出,没有意识参与

例如今天出门要做地铁,你不会有意识的来做这个决定。直接惯性就去了。

2)在意识参与的决策中,潜意识依然起着重要作用

例如做项目决策,到底要不要干、怎么干,虽然会思考,但是感觉依然非常重要。同样的,购买大宗商品也类似。最好的情况是,感觉要对,理由要好。

3)做出决策需要情感参与

Antonio Damasio博士,神经病学专家,以他在情感与人类决策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而闻名。在他的书籍,《Descartes’ Error: Emotion, Reason, and the Human Brain》中提到一个案例。

他的前额叶皮层损害的病人,无法创造做出决策所需要的感觉。在所有其他方面,病人看上去很正常——他们仅仅失去了感觉的能力。他们可以逻辑性的描述自己该做什么,然而,他们发现很难做出决策,尤其是决策有正面和负面的后果时。这暗示也许情感是选择的关键。即使我们相信的理性决策,实际也可能是因为情感的动机。

4)想不清楚就凭感觉

Damasio博士指出,在处理那些比较相近的选项和决策,难于用简单清晰的理性方式进行选择时,感觉是支配性的因素。

换句话说,越是不容易想清楚的决策,感觉在其中越重要。而重大决策,恰恰是不容易想清楚的。

5)缺乏情感驱动的理性决策往往没法执行

人类的行为,最终往往由情感驱动。如果缺乏情感因素,哪怕是理智上觉得正确,最终通常也没办法执行。我们有多少事情,理智上觉得都是对的,例如”要多读书”,但是就是没有去做?

理解这一点,要真正驱动人们做出有效的决策和行动,你就需要调动情感。

这也是为什么低情商经常「讲道理」,甚至觉得「我都讲了无数遍了可是没有用」的原因之一,哪怕你的道理完全正确,但没法调动起对方的情感,也就没法改变。

6)人类先做出感性决策,再寻找理性原因

在《韩非子·说难》中,记载了「智子疑邻」的故事:

宋国有一个富人,因下大雨,墙毁坏了。富人的儿子说:「如果不赶紧修补它,一定会有盗贼进来。」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。这天晚上富人果然丢失了很多钱财,那个人家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,却怀疑偷财物的是邻居家的老人。

在销售领域,有一句话解释这个现象:

People make emotional decisions and look for rational reasons.

翻译成中文,就是:

人们首先做出感性的决策,然后为它寻找理性的理由。

以前从事公益教育的时候,我参加过多次无领导小组模拟面试,其中面试官,通常是来自一流公司的志愿者,其中有HR也有其他有面试经验的人士,工作经验都在3年以上。

每个面试官拿到一张评估表,其中列出了诸如表达清晰度、团队合作度等指标,每个指标分数分为4档。按照总分决定名次。

在面试结束后,我常常发现一件事情:面试官,在改具体指标的分数。

我问他们为什么,答案类似于:

  • 我觉得A应该入选,所以看看哪里可以加点分。
  • 我觉得B不应该入选,所以看看哪里可以减点分。

他们心里已经有了决策,但是觉得按照现行的标准,无法通过。于是扭曲评分数据,来确保决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