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
好人型领导

好人思维:服从规则、满足要求

你是一个「好人」吗?

好人的核心特征,是服从规则、满足要求。

英文里有句话形容好人,讲「you say jump, he say how high」,快速服从。

有创业者说:

总是想无偿满足客户所有要求,结果导致合作越久的客户给的订单越来越少,订单金额也越来越小;不知道怎么跟客户提要求。

这是典型的好人困境。

很多老板,他们的公司在行业里作为供应商存在,核心就是能快速响应客户各种要求,没有对规则的掌控权,被动响应,非常辛苦。

过去二十年,中国有两位现象级的好人型领导:雷军与俞敏洪。

好人雷军

说雷总仅仅在2.0,实在是低估他了。我觉得他是3.0的实力,又留存着典型的2.0心态。

但实在没有比他主动来突出认领好人人设的啦。

小米最早广告语「厚道价格,感动人心」,大家觉得像什么呢?

为人厚道,做事情默默的付出,希望感动对方,把认同的决定权放到对方那里。这不就是标准的恋爱中追求他人的「好人」形象吗。

而且雷总还说「和用户交朋友」。嗯,好人追妹子也经常这么说:「我想和你做朋友」。

现实是,这样的人,往往被妹子们「十动然拒」,顺便发张好人卡。

当然,很多时候她们还是会和好人交朋友的,因为还有价值嘛。但不会把他们放到首选的位置上,更可能是备胎。

关键是,她们会被「好人」感动,却很难对「好人」心动。

你是想要让人感动?还是想要让人心动?

2.0的领导者,才会想要让人感动;4.0的领导,直接让人心动。

规则游戏:领导者与跟随者

人类社会从古到今,除了生产力最低下的原始社会,通常都有大众群体和精英群体的差别。

初略的说,精英群体是领导者,掌控规则;而大众群体是跟随者,遵循规则。

领导者,是跟掌控规则联系在一起的。

如果一个人掌控自己运作的规则,那么他是自己的领导者。

如果一个人掌控群体运作的规则,那么他是群体的领导者。

好人型的领导,往往是4种领导者中,最缺乏领导气质的。

哪怕是色狼型领导,强行控制规则,至少也表现出对规则的操控行为。而好人型领导,则从思维上就容易主动放弃对规则的掌控,在游戏中处于跟随者的角色,服从规则。

乔布斯说「不要活在他人的观点里」,那也就是要做自己的领导者,要树立自己的规则。

在商业上,「活在他人的观点」常常等同于「follow the market」。

这样的领导,在营销和产品上,盲从于客户和大众的观点和要求。在公司运作上,盲从于投资人、故事的观点和要求。

领导气质:掌控规则的气质

领导者掌控规则,跟随者遵循规则。

iPhone发布之后,如果走到手机柜台看,其它的品牌,例如诺基亚、摩托罗拉,往往是一堆手机,让客户挑选。

而在苹果柜台上,只有一款。

从心理的角度,其它的品牌,是「客官你想要什么我给什么」,而苹果,则是「我给什么你就得要什么」。

这是领导气质。

而且,苹果不仅仅在和客户的关系中,处于主动。还是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领导者,并且启迪了其它行业。

在乔布斯之后,IT直男们做的公司,在审美啊、体验方面,都有了长足进步,学苹果学的。

有句话叫做顶级销售卖标准,标准就是规则。

苹果品牌的高价值,跟这种领导气质,密切相关。

而这种领导气质,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乔布斯。

相比之下,雷军老师,就更像技术人才,缺乏这种4.0的气场。

在乔布斯逝世后,流传着一个笑话。

用户:为什么不加这个功能,为什么不出mini,为什么不用某某某屏幕,为什么……
乔布斯:滚,爱买不买!
用户:买就买!

用户:我们要这个,我们要那个,我们还要……
库克:给给给,全给你们!
用户:滚 ,库克你一点新意都没有,我们怀念乔布斯!

客户要求与客户需求

好人通常有不错的服务执行力,他人提一个要求,本能的就想要满足。

客户要求是五花八门的,所以好人思维支配的组织,往往最后就有了一堆产品、产品功能繁多、还各种服务,摊子铺得很大,往往还不讨好。

他们把「客户要求」,等同于「客户需求」了。

然而高层次的领导者,清晰的了解,客户要求不等于客户需求。

亨利福特说:

如果我问人们想要什么,他们会说更快的马。

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他们只有一些模糊的感觉。

作为领导者,你要做的是穿越表面要求,挖掘真正的需求,用乔布斯的话说「Read the text between lines」。

这里从营销角度,也涉及到「客户需求」这个规则的掌控。

要做到这一点,对好人异常困难。因为他们内心缺乏自信和安全感,因此将评判规则都交给了外部。例如看大家怎么说的、热门观点是什么。哪怕他们自己有所怀疑,最终往往还是会从众随大流。

商业上的随大流:Follow the market

商业上的大众观点,很大程度体现在市场上。因此好人型领导者,随大流的结果就是follow the market。

这里的market,既包括产品市场,也包括资本市场。

上次跟一位投资人,谈到教育行业的双减。他说还买了一些新东方的股票,我问他为什么。

他讲看到俞敏洪在捐献桌子给学校,觉得他是一个好人,值得信任。

2005年我考虑离开微软,寻求在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。想先研究一下业界领先的教育,是什么样子。

当时新东方是中国教育企业第一品牌,我发现这不就是一个大号培训班吗,盛名之下,其实难符。

转眼到了2021年,一直到双减,新东方还是个大号培训班,尽管进入了K12领域,赚了更多的钱,却没有给中国和世界的教育,带来新的思想,带领行业进入新的层次。反而加入到应试教育的内卷化竞赛,助长了家长和学生的焦虑。

这个行业始终停留在应试教育的低层次,管理老师借助打鸡血,辅导老师往往还要研究如何讨好学生。

搞了十多年,产品创新就是有了双师班这种犄角旮旯的优化。

相比之下,比尔盖茨、任正非、Elon Musk这样的3.0版本老板,给行业注入了新的洞察,带领公司甚至行业创新,创造了新的思想和财富,拉动行业甚至社会的良性发展。

而新东方、学而思为代表的教育公司,却陷在应试教育的低水平内卷化竞争中。和老板的层次,有很大关系。

好人式老板循规蹈矩,迎合市场。作为客户的家长要补习,要提高娃的成绩,教育公司就去迎合家长,还去迎合小孩。

几年前,当K12领域后来者,打起资本战争的时候。作为领导者的新东方、学而思,最终都选择了跟牌的道路。

俞敏洪是否知道这样有问题呢?知道。

但是当面临决策的时候,他最终选择的就是跟随。

新东方上市股票代号是EDU,然而上市16年,却没有做出什么教育上的变革。很早就成为了Wall Street Company,被股价短期驱动,跟随资本市场的喜好。

贤与仁

好人型领导,从心理上还没有断奶,还在跟随者的模式下。

孔子评论人,有「贤和仁」两个标准。

他评论当时一些臣子,认为他们「贤」,道德标准高、忠诚等。

然而孔子最看重的是「仁」,这一条做到的很少。

在「贤」方面,孔子鄙视管仲,认为他「器小、奢侈、违规逾礼。但他却称赞管仲之「仁」。

子路曰:「桓公杀公子纠,召忽死之,管仲不死。」曰:「未仁乎?」子曰:「桓公九合诸侯,不以兵车,管仲之力也。如其仁!如其仁!」

子贡曰:「管仲非仁者与?桓公杀公子纠,不能死,又相之。」子曰:「管仲相桓公,霸诸侯,一匡天下,民到于今受其赐。微管仲,吾其被发左衽矣。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,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。」

管仲在经济上,开启了齐国富足的新制度。在政治上,制定实施了尊王攘夷路线。为华夏文明生存和发展打开了新路。

这是作为领导者的「仁」。

好人型领导常常是「贤者」,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遵循者,却难以实现「仁政」。因为仁政并非有好心就可以,而往往要建立新格局、开创新规则、实现创新。过于在意现有的规则、评价体系,就难以实现突破。

被高估的领导力大师

在本世纪初,杰克韦尔奇,是被广为推崇的领导力大师。

1981年,年仅45岁的杰克·韦尔奇(Jack Welch)成为通用电气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和CEO。在他任职的二十年,通用电气的市值由130亿美元到了4800亿美元,股东的年复合收益率达到20.9%。

韦尔奇在任时,通用电气的目标是「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企业」,让公司的每个业务领域都能在市场上占据第一名或者第二名的位置,任何不能达到该要求的业务都必须整改、出售或关闭。

让公司每个业务领域都能占据第一名和第二名,怎么衡量呢,财务数据啊。

有个说法是运营商业,有两种做法,一种是养儿子,一种是养猪。

韦尔奇这个定义,是养猪的做法。能养肥的就养,不能养肥的就杀就卖。

并不是说养猪就不好,这也是一种商业风格。然而问题是,如果公司是这种评估,那么,跟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企业,本质上就有了冲突。

因为要「最有竞争力」,一家企业就需要放眼长远,去做很多短期内未必有收益,而且可能失败的战略性工作,例如研发。

做这些战略性投入,是不能太计较性价比的,而是往战略方向去砸资源,一步一步来。

这样一来,短期财务数据,就未必好看了。

如果你要公司每个业务都占据一二名,否则就整改出售关闭。那么,谁去做长期战略投入呢?

那恐怕就只能是,为了短期业绩牺牲长远竞争力。

这就像一个学生,家长要求他每次考试,都要考前三名。那通常这种学生很惨,不停的要为短期目标挣扎,难以有时间打基本功。

从这个角度,韦尔奇就像一个考卷优秀的学生。而乔布斯,则是自己写了本教材,然后其它人一看,妈呀,这些知识点才是考试重点啊,来我们赶快学啊抄啊。

从杰克·韦尔奇的思想,其实通用电气的主业已经不明确了,而是以财务作为核心的驱动标准,把股价、股东利润等放到了首位。

如果说的通俗点,就是我们在什么地方最能赢最能赚钱,我们就做什么。

他更像把通用电气,在往基金的方向运作。

如果一个人这样说他的理想,我们认为是这个人层次不高,虽然这个理想没啥错误。那么,对于一家企业呢?

比尔盖茨的使命是「让每个人的桌面上都有一台电脑」,Elon Musk的使命是「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」。相比之下,韦尔奇的设定,看上去就缺乏高度。

大概这就是企业家创始人,和职业经理人的差距,尽管都是CEO。

韦尔奇这种设定,是被资本驱动的,资本以自身繁殖为核心目标。对于上司公司,华尔街往往就代表了资本的意志。

很多上市后的成熟大公司,是Wall Street Comany,管理层往往对华尔街(股票市场)唯命是从,做事情首先要考虑这个季度财务怎么样啊,分析师会怎么评论啊,股价会怎么反应啊。

我觉得杰克·韦尔奇,是Wall Street Company CEO中的顶级代表。从财务指标的角度他做的非常好。

跟大多数典型的Wall Street Company CEO相比,韦尔奇更有个性,看上去并不是循规蹈矩。

但如果我们从本质来看,韦尔奇依然是一个follow the market的人。

我觉得这是所有过度关注「竞争」的人,所面临的剧格局问题。

当一个人被竞争驱动的时候,其实他的标准,已经被外界左右了。

就像韦尔奇,他想要做到数一数二(竞争视角),从这个出发,那么必然导致的一个后果,就是去关注市场。

要么是业务市场(例如在领域的行业份额)、要么是资本市场(例如股价、股东回报率),这个目标是随着其他人做的怎么样而改变的。

follow the market,注定了是跟随者,规则掌控在市场上。

而follow your heart或者follow your logic,从自我的意义来说,才是自己的领导者。

韦尔奇的自传中,说竞争是很自然的事情。例如学校,我们就要看排名。

其实他这这个例子,觉得是有问题的。

例如学习,到底是为了排名,还是为了自身的成长?如果是自身成长驱动,那么排名还是不排名,这件事情并不能构成本质差异。

领导者,是要掌控规则的人。

从这个角度看,被人们称为领导力大师的韦尔奇,其实是有根本缺陷的。

韦尔奇后来提出2-7-1法则,意思是一家公司,顶尖的有20%,中间的70%,后面的10%。末尾10%必须淘汰,否则会拖后腿。

其实这种思维,又反应了韦尔奇的竞争思维,一定要分出输家和赢家。

然而为啥一定是有10%的呢?

难道一个部门不能所有人都表现卓越?或者也可能都是一塌糊涂?

作为管理者,难道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,去评估到底是什么情况?

归根到底,韦尔奇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排名机制,就缺乏内在的参考判断了。

他在最重要的价值体系、远景、目标等方面,是缺乏内在的体系化的判断标准的。

因此,也就导致了战略层面,至关重要的判断力的缺失。

这样以来,韦尔奇很容易被外部信号激励,在外部,就是市场的排名(资本市场和业务市场);在内部,就是人的排名。

韦尔奇在战略层面,很大程度是被外部驱动的,他的执行能力也强。所以浪潮往上走,他能跟的更快飞得更高;浪潮下来,往往也就无力回天。

他是一个顶尖的职业经理人,原始意义上的CEO(首席执行长),但在领导这回事情上,金融危机之后再看GE,韦尔奇难逃责任。毕竟他以前不仅仅是CEO,还是董事长,是强势领导人。

屁股决定脑袋

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,杰克韦尔奇作为领导力大师、商界领袖被炒的火热。

而在2010到2018年,马云很大程度也以类似的身份,热门起来。

这两位,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从他们的管理思想和实践中,孵化了强势的HR部门。

2006年左右,我跟一位前GE HR部门的人吃饭。因为当时GE的实践被广为推崇,很多GE HR被挖到了其他公司。

我问她这些人后来怎么样了。

她说很多人又回到GE了。因为大多数公司HR属于弱势部门,在GE这样的强力HR部门出去之后,到其他公司不习惯。

那时候我觉得韦尔奇和通用电气的管理思想,明显是被高估了。花了些时间分析,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大的传播。

当时我意识到,这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,是因为HR部门自身的立场。

关于领导力、企业管理思想的引入(例如培训咨询),企业HR部门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,例如HR部门负责领导力发展、管理培训项目的筛选采购,以及制度的制定。

那么各位想象一下,如果有不同的领导力、管理思想流派,其中有一派,是大力肯定HR重要性地位的,支持打造强势HR部门的。而另外的,相对来说没有特别关注HR。

请问你要是HR部门,你本能的会支持哪一派呢?

当然是要给「HR工作非常重要」点赞啦么么哒。

嗯,培训的时候是不是要把这个流派的老师请到公司里来,给大家传播一下。

逻辑上,你肯定能找到原因,认为这的确是有道理的。然而其他流派也有道理甚至可能更有道理啊。

2008年金融危机,通用电气神话彻底破裂,韦尔奇老师走下神坛,越来越卖不动了。

那么谁来力挺HR呢?

管理大师马云老师开始登场。

好啦,马云老师又是一位打造了强势HR部门的领导者。我们看公开场合,当阿里HR和其他角色发生冲突的时候,例如月饼事件,马云是站出来支持甚至公开偏袒HR的。

马云老师这样重视HR的思想,是不是应该得到广泛传播呢?

楚王好细腰、宫中多饿死。

既然作为企业培训、管理咨询、制度运作的重要决策者和实施者的HR有这个倾向(尽管可能HR自己都没有清晰意识到),那可不一堆相关的培训机构、企业管理机构就投其所好或者叫做被自然选择了呗。

在同等条件下,力挺HR的「管理思想和管理大师」更容易被HR部门采纳,从而推动起传播和流行。

而大众往往都是好人,都习惯于跟风随大流,于是力挺HR的「管理思想和管理大师」就在市场上占据了更大的份额,成为了热门。

而好人思维,把「热门的」会等同于「先进的」。你看大家都在学习的都在干的,肯定是领先的呀。

这样就导致了见识水平的低下。

2007年我做保时捷中国的培训咨询项目,在温州培训保时捷中心。

当时保时捷各地的中心,大多数是经销商运营。在温州有次和经销商所属的汽车集团董事长吃饭,谈到打造一流服务的问题。

董事长说:「我们这些员工,一直在温州,周围的服务水平,也就这样。要和他们说需要提高服务质量,他们首先就不会服气,觉得已经做的挺好了。如果要改变,首先需要把骨干送到顶级服务的地方,见习几个月,让他们感受到差距,这样才心服口服。」

领导力、管理水平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
唐太宗李世民,伟大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皇帝中的战斗机。

他抓接班人教育,给儿子,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李治,写了本教程《帝范》。

其中说:「取法上者得乎中,取法中者得乎下」。

意思是要向高标准看齐。

2017年左右,有次出差在机场逛书店,看见一本书《向马云学情商》。

这个……

其实马云的情商存在严重问题。

例如看2015年到2020年马云的各种公开讲话、媒体披露的内部邮件,他整体处于心态高度负面的状态,不仅仅难以团结员工、客户和公众,甚至反而导致各种矛盾对立尖锐化,自己的内心也高度内耗。

好人的过度焦虑:分数、金钱、权力、名誉

好人本能的服从规则,往往遵循的,都是大众的标准。

在这个世界上,有四种普遍的大众规则:

  • 分数
  • 金钱
  • 权力
  • 名誉

在学校里,最基本的规则标准是分数。

在商业社会,最基本的规则标准是金钱。

在官场,最基本的规则标准是权力。

在社会领域,最基本的规则标准是名誉。

这当中每种规则,本身有它实际的意义。例如分数是衡量你的水平,金钱代表了物质财富。

然而,当它们上升到规则标准层面,这种意义有不一样,它们成为了评价标准。

好人的安全感和价值感,很大程度被这些规则标准所驱动,被评价所摆布,这已经远远脱离了理性层面评估具体事物意义的层次。

例如分数,本身是作为衡量学习质量的手段。然而,学生和家长往往因为成绩不好而心惊肉跳,却很难聚焦于从考试中分析问题有效改进。

相对心理价位

在沟通、关系中,存在相对心理地位高低的问题。

如果一个人心理上感觉更需要对方,那么他处于相对的低价位。反过来,他更被对方需要,则是处于心理的高价位。

处在心理价位下方的人,陷于被动。例如在大多数人销售场景中,乙方(销售方)相对甲方(购买方),常常处于心理低价位。客户砍价不大敢拒绝、对方提要求销售本能想要满足,规则就更多的被对方掌控。

「好人」的相对心理价位,往往非常低。从行为上,他们习惯于「示低价」。

测试题:你是一个好人吗

你对相对心理价位的理解能力怎么样呢?两道测试题来了。

题目1

以前上恋爱情商课,有学员认识了一位男生。吃过两次饭,一起爬过一次山。

有次她正好到了男生工作地点附近,给男生发微信:

女:我在AAA(男生工作附近地点)逛街
男:没上班啊
女:拜访客户,结束得早
男:哦,如果你请我的话,晚上我可以陪你吃饭

男方对女方提出了一个挑战,答应还是不答应呢。答应好像自己有点太顺从太好人,拒绝吗,好像太严肃。

题目2

有男生认识了一位女生,两个人微信聊了几天,聊得还不错。突然女生对男生说,「你还没给我发红包呢」。

男生愣了一下,不知道该怎么应对。不是钱的问题,而是如果对方说了自己就发,感觉上挺被动的;不发,又不知道怎么回应,怕冷场甚至破坏关系。

陷入了「好人的困境」。

如果是你,你该怎么回应呢?

思考之后再往下翻看分析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围绕相对心理价位的博弈

「你还没给我发红包呢」

这句话看上去简单,其实真正要回应好,你首先需要看到,在关系中的相对心理价位问题。

如前所述,如果一个人心理上更需要对方,那么他处于相对的低价位。反过来,他更被对方需要,则是处于心理的高价位。

当一个人开始追求另外一个人时,有种常见的对话模式:

男:你好,在吗
……
男:明天有时间吃饭吗?
女:抱歉有事情。
……
男:这周六有空出来坐坐吧?
女:我得到时候看一下。
男:好吧。
……

在这种模式中,追求一方总是在表达自己对对方的需要(想要聊天、想要约出来吃饭),而另外一方明显没有什么兴趣。追求者越是用力,就会越快在相对心理地位中,处于非常低的位置。

在这种情况下,从被追求者的角度,会觉得对方很廉价;而从追求者的角度,通常也会感觉到自己在局势中的不利局面,在相处的时候紧张、难以正常发挥,很容易被对方左右。

反过来在高水平的较量中,双方通常都会争夺相对心理地位,但是由于势均力敌,最后会停留在整体均衡的位置上。这种「心理地位上的平等」其实是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判断指标,容易让双方都放松,而放松是正常甚至超常发挥的基础。

示低价 vs 示高价

在沟通中,有些行为会让你处在更加低的心理的位置,这些行为称之为「示低价」。反之,另外一些行为让你处于更加高的心理位置,这类行为是「示高价」。

常见的示低价言行有:

  • 表达对对方的需要
  • 满足对方提出的要求、服从规则
  • 基于低价位心态产生的言行

常见的示高价言行有:

  • 对对方提出要求、树立规则
  • 拒绝对方提出的要求
  • 基于高价位心态产生的言行

在前面的案例中,如下的语言:

  • 你好在吗
  • 明天有时间吃饭吗
  • 这周六有空出来坐坐吧

这些都是在表达对对方的需要,也就是说都属于示低价的行为。而女方要么不回应,要么拒绝,这是属于示高价(拒绝对方提出的要求)。所以几个回合下来,追求方的心理地位就很低了。

在追求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「我该怎么表白」。

大多数人表白的中心思想,就是「我喜欢你我爱你,我想要和你在一起,做我的男/女朋友吧」。

其实这也是在表达自己对对方的需要,属于示低价的表现。有些人喜欢在关系没有到位的时候,频繁表白,结果就是快速拉低自己的心理价位。

再来看红包案例。女生说了句「你还没给我发红包呢」,可以理解为对对方提出要求,这是「示高价」。

所以男生的顾虑,觉得「对方说了自己就发,感觉上挺被动的」,是有道理的。如果对方说发就发,这是「满足对方的要求」,在示低价。一次其实无所谓,但是一味示低价的话,就很快心理处于下风了。

在恋爱情商课上,最热烈的讨论,往往来自于这种两难类心理博弈题。要斗智斗勇,还要尽量有正面愉悦的沟通情趣和氛围。

这里一个思路是反向示高价,例如「如果你求我的话,我还是可以考虑的呀」,把规则掌控在自己手中,同时也对对方的要求给出回应。

但这样操作,现实中可能会有一个问题,就是对方如果心态和情商不够,就玩不起,不知道怎么回,甚至恼怒。虽然可能他们自己就是用示高价来开启游戏的。

那还可以采用另外的策略,就是一边满足要求服从规则(示低价),一边示高价,这样做对冲,让双方都处在相对比较高的心理价位。

例如你可以给她发一个微信红包,红包备注写上「你是一个好人,你会找到更好的」。

这样一来,对方要求红包你给红包,示低价;但是这句话示高价,拉平了心理态势。

想象一下,对方看着这个红包,是什么样的心情,开还是不开呢?

尽管有各种策略,在相对心理价位的博弈中,一个基本原则,是要有「掀桌子的底气」。毛选讲「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,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」。

无论是销售、谈判、管理、亲密关系等等,当一个人有强烈的依赖性,觉得非对方不可的时候,就自然在心理价位下方,心态已经输了。

这种依赖性,很大程度可能并非客观现实,而是心理认知。就像婚姻中有人被伴侣PUA,被灌输自己不行、离开对方就活不下去,被对方吸血。其实可能真分开了,发现世界更好。但在关系中,那种心理感觉却支配了他们的思想和行动。

「好人」,从心理上就具有对他人的依赖性,这也是导致他们相对心理价位低的根源。

诸葛亮说孙权:决定三国鼎立之会谈

在隆中对后,诸葛亮出山不久,曹操南下荆州,刘备败逃,危在旦夕。诸葛亮代表刘备,出使江东,劝说孙权连刘抗曹。

三国志记载如下。

先主至于夏口,亮曰:「事急矣,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。」
时权拥军在柴桑,观望成败,亮说权曰:「海内大乱,将军起兵据有江东 ,刘豫州亦收众汉南,与曹操并争天下。今操芟夷大难,略已平矣,遂破荆州,威震四海。英雄无所用武,故豫州遁逃至此。将军量力而处之:若能以吴、越之众与中国抗衡,不如早与之绝;若不能当,何不案兵束甲,北面而事之!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,而内怀犹豫之计, 事急而不断,祸至无日矣!」
权曰:「苟如君言,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?」
亮曰:「田横,齐之壮士耳,犹守义不辱,况刘豫州王室之胄,英才盖世,众士仰慕,若水之归海,若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,安能复为之下乎!」
权勃然曰:「吾不能举全吴之地,十万之众,受制于人。吾计决矣!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,然豫州新败之后,安能抗此难乎?」
亮曰:「豫州军虽败于长坂,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,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。曹操之众,远来疲弊,闻追豫州,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,此所谓’强驽之末,势不能穿鲁缟 ‘者也。故兵法忌之,曰’必蹶上将军’。且北方之人,不习水战; 又荆州之民附操者,逼兵势耳,非心服也。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,与豫州协规同力,破操军必矣。操军破,必北还,如此则荆、吴之势强,鼎足之形成矣。成败之机,在于今日。」
权大悦,即遣周瑜 、程普、鲁肃等水军三万,随亮诣先主,并力拒曹公。

这段诸葛亮与孙权的对话,堪称经典。

其中一个关键点,是诸葛亮的格局。

刘备此前,曾经好几次败逃,基本上思路,都是逃到另外一家势力,作为客将身份,本质上是另外势力的附属。例如投奔公孙瓒、曹操、吕布、袁绍、刘表等。

诸葛亮隆中对,给刘备提升了格局:不要做客将,要做主公。

也就是别老是想着跟人打工,你要当老板。

如果是刘备自己操作这件事情,那按照惯性,哪怕得到孙权的支持,又成了客将身份。然而诸葛亮,却把孙刘的关系,定在了平等的联盟地位。其实那时候,明显刘备已经非常危险。

豫州军虽败於长阪,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,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。曹操之众,远来疲弊,闻追豫州,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,此所谓’强弩之末,势不能穿鲁缟’者也。故兵法忌之,曰’必蹶上将军’。且北方之人,不习水战;又荆州之民附操者,偪兵势耳,非心服也。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,与豫州协规同力,破操军必矣。操军破,必北还,如此则荆、吴之势强,鼎足之形成矣。成败之机,在於今日。

注意他说的是「如此则荆、吴之势强,鼎足之形成矣」,荆、吴并列。

而且,支持这个地位的,跟诸葛亮谈话的气势有很大关系。上来就直奔主题,将孙权一军:你要打就打,不行就投降呗。犹犹豫豫干嘛。

毫无祈求之意,气势很足。

从相对心理价位的角度,刘备都被曹操追得命在旦夕了,诸葛亮依然上来就示高价。

孙权听了反问「苟如君言,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?」除了字面含义,大概还有意思是你们都到这个地步了,还这么嘴硬。要打压诸葛亮的心理价位。

你看诸葛亮怎么回答:「田横,齐之壮士耳,犹守义不辱,况刘豫州王室之胄,英才盖世,众士仰慕,若水之归海,若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,安能复为之下乎!」

一方面把刘备说的很高,然而也直面当前的困境:「若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,安能复为之下乎!」而哪怕面临困境,依然「安能复为之下乎」,更显出了气势格局。

再次示高价。

当时孙权吧,虽然倾向于战,但是也并非完全下定决心。如果要战,自己搞不定,就需要与刘备联合。那么刘备能成事嘛?

孙权不知道呀。

诸葛亮来了,这么一段面对面对话,至少感觉是诸葛亮这人,貌似是有气势格局能成事的。对于刘备军能否成事,那就多了信心。

反过来,如果刘备集团来的人不行,可能孙权虽然自己想当老大,但评估一下势力,也就降了。

你要做盟友,那也就要有盟友的决心、盟友的气势、盟友的格局。

没有永恒的甲方、也没有永恒的乙方。

你看诸葛亮,跟刘备的说的是「事急矣,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」。然而就算如此,在东吴殿堂之上,游说之中,依然是镇定自若。

色狼强行示高价,好人惯性示低价

色狼型领导核心特征是「过度自我、强力推销」。没人喜欢被推销,如果站在平等的心理价位上,推销操作是很难展开的。

因此色狼型领导,必须要获取相对心理价位的优势,才能让他们的推销行为持续下去。

为此他们常常走上强行示高价的道路。

例如,他们可能会滥用权力,强行发布命令。这样展示他们的高价位,同时当别人被迫遵循不合理命令的时候,其实心理价位也就更低了,被严重打压。

然而权力往往也是有限的,色狼式领导还要走上装逼的道路。

就像微商要跟奥巴马拍照,川普在《学徒》节目里喜欢说狠话,动不动就「You are fired」,这些都是营造出来的权力和权威形象。

这条路是无止境的。川普都当上了美国总统,权力够大吧?然后还不足以hold住局势,尤其是面对新冠这种「不谈判、不交易」的对手,他还得装作自己很懂一切尽在掌握中,不敢直面错误。

否则他的强人、牛逼形象垮台,一直被他强力打压的人,可能就跳反了。

为了提升自己的相对心理优势,色狼式领导,还会打压他人的心理价位。

他们往往会给周围的人洗脑(例如员工、客户),让他们感觉自己是缺乏能力、低价值的,产生危机感。

甚至他们会动用权力,来给他人创造危机,进一步打压。

川普就是典型的例子,把极限施压当饭吃。

跟色狼型老板相反,好人型领导,习惯于示低价。

例如雷军说「厚道价格,感动人心」,把自己链接到一个「好人」形象,放到比较被动接受他人评判的位置上,这种属于没必要的示低价。然而好人往往无意识就这么干了。

你是要听话,还是要有主见

2006年6月,我离开微软,寻求在教育培训领域的发展。

半年之后,我得到了保时捷培训项目的机会,从此进入了职业培训行业。

2007年的一天,我出差到一家保时捷中心。当时屏幕上,在播放保时捷创始人,保时捷·费迪南德的一句话,说:

一直以来,我都没有发现我梦想的汽车,所以我决定自己制造。

当时听到这句话,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。那一刻,我感觉自己透彻的的理解了一个关键问题。那就是要实现我的目标,从自我的角度,我应该彻底转型,成为领导者和创造者,而不是局限于跟随者。

2004年,我还在微软公司。

当时有一个员工会议,会上几个同事问一位大老板,说「公司给我们什么样的职业规划?」问得大老板难以招架。

我有同事忍不住,跳出来说:「我觉得大家问了一个错误的问题。应该说,我准备往什么方向发展,希望公司提供怎样的支持。」

前者,希望公司给自己设定职业发展的规则。是典型的跟随者思维的体现。

而后者,是自己设定发展规则,然后寻求资源去实现。自己领导自己的人生。

那时候尽管互联网在兴起,微软在中国还是第一外企,招聘员工标准是「前1%的聪明人」,关注员工的主动性,门槛很高,员工素质一流。然而就是这样,员工依然是跟随者思维浓厚。更普遍情况,可想而知。

后来我考虑离开微软,在教育培训领域寻求发展,那时候我找工作有两条路线:

  • 寻找教育培训机构(基于我的目标,我想做的)
  • 寻找IT公司(基于我的经验,更匹配的)

那时候我跟一些猎头聊,他们普遍都推荐我第二条路。为什么呢,你看啊,普遍的职业路径都是这样的。你在微软做几年,有什么经验,下一步适合做什么。别的,你的简历不过关,而且把你以前的经验都浪费了。

本质上,都是找到成熟的规则,在规则下面运作职业生涯。

然后我寻找教育培训呢,聊了几家,发现那些机构,其实都做的水平一般甚至很低,远远不符合我对教育培训的期望。于是我就继续寻找,后来就正好得到了保时捷的机会。

当时听到这句话,感觉是醍醐灌顶。发现我以前寻找工作,思维还是先找到一个现有的路径、模式,加入他们或者从他们那里学习。

但如果我的梦想中的教育,本身不存在呢?好像就没路可走了,就停止了。这还是跟随者思维的体现。

但是就像费迪南德说的,没有,那就自己动手干呗。

在那一个时间点,我走上了有意识的成为创造者的道路。

同时我反思,为什么无论是我自己、还是大多数人,都是跟随者思路浓厚呢?是先天的吗?

教育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。我们的教育,本身就是培养跟随者的。例如从小,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,大概就是「要听话」。听话就是守规则,只有对跟随者的教育,才会把这个当成最重要的点。

一直到今天,很多家长教育娃,经常问「你在学习表现怎么样啊?」、「老师有没有表扬你呀」,其实还是在关注,让娃听话。

他们会觉得「这小孩很听话」是表扬,然而如果你的目标是让娃成为领导者创造者,重要的是「有思考有主见」。

今天你对娃的培养、对员工的培养、对自己的培养,是朝着哪个方向呢?

那么,自己如何成为领导者、创造者呢?什么样的教育,才能够有效的培养领导者、创造者呢?从那个时刻,我开始有意识去研究那些领导者、创造者的故事,例如阅读这些人的传记、研究他们的生平和作品,从而朝着这个方向发展。

你想要真正有主见、能够掌控规则,就想要超越2.0的盲从规则,走向3.0的爱智求真。